自然教育理念简短经典


自然与教育,息息相关——大自然作为教育的环境资源,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顺应学生的天性,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应契合学生的发展节奏,既不超前也不滞后,方能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回归自然,保护学生的本真天性,让他们的社会成长中不失生活的乐趣与智慧的浪漫。致力于让他们在和谐纯真、生机盎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中走向全面、个性化的发展道路,这始终是教育的追求。

在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三十二小学,他们以自然体验教育为出发点,精心构建了包含“体验式”学科课程、“体悟式”德育课程以及“探索式”社团课程的“三体”教育体系,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优质、贴心的教育服务,为他们打造一个多彩且幸福的童年。

“体验式”学科课程的自然奥秘

围绕自然主题的学科课程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自然物为研究对象,探索其生长与发展的科学规律;另一类以自然物为审美对象,注重欣赏其优美的形态与氛围意境。科学课程旨在让学生对自然物进行科学研究,合理利用与改造;人文课程则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爱惜与呵护之情。以“竹”为例,学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课程,从不同角度对自然物进行探索与欣赏。如语文课引导学生欣赏与竹子相关的诗词与散文;数学课指导学生统计、分类与比较竹节的特征;科学课探究影响竹子生长的环境因素;美术课引导学生将竹的美丽转化为艺术作品;音乐课感受竹的音韵之美;体育课了解文化、增强身体素质;劳动课则指导学生制作以竹笋为食材的菜肴……在这样的真实体验中,学生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还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悟式”德育课程的自然寓意

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象征着高雅、圣洁、忠贞等品质。学校在德育中将这些“意象”的感受、想象、体会与领悟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与自然物所蕴含的君子品质产生共鸣,从而理解、认同并内化这些美好品德。这有助于学生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修德正己,提升道德修养。

“探索式”社团课程的自然趣味

学校结合地域特色和自身特点,深入挖掘“竹”的内涵,打造了以“竹·融”为核心的特色社团课程。学校支持学生成立各种社团,如清溪竹编社、雨巷竹油伞社等,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学校还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发竹编特色校本课程。学校也开展多样的“走出去”活动,如前往武汉植物园探索植物奥秘、感受自然魅力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当湿度计测量着自然的呼吸,当竹墨晕染着东方的审美旨趣,当竹韵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时,教育便回归了最本真的状态——唤醒每个生命的内在力量。“三体”课程正是以这种方式让教育回归自然,让成长充满生命的诗意。这或许就是教育的真谛——不是雕琢,而是唤醒;不是塑造,而是等待每颗种子在自然的时序中绽放属于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