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狈为奸又狡猾多端成语谚语大揭秘
“狼狈为奸”和“狡猾多端”这两个成语,都是形容人的行为或性格特征的。它们都带有贬义色彩,通常用来描述那些不诚实、不正直的人。
“狼狈为奸”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原文中描述的是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在外,在楚国受到,投靠到秦国。后来,秦穆公去世,晋国趁机攻打秦国,两国在殽山交战。由于秦军战败,晋军乘胜追击,最终打败了秦军。在这个过程中,重耳和秦穆公的儿子子圉一起逃跑,他们互相勾结,共同对抗晋国。“狼狈为奸”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他们这种互相勾结、共同对付对方的行为。
“狡猾多端”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原文中描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毛遂自荐,要求与楚王谈判。他向楚王陈述利害关系,指出如果赵国不出兵救援,那么楚国就会。楚王被说服,决定出兵救赵。毛遂于是抓住机会,拔出剑来,对楚王说:“大王您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就在您的面前!”楚王被他的气势所震慑,只好同意出兵救赵。毛遂因此被称赞为“毛先生”,而“狡猾多端”则用来形容他机智、灵活、善于应变的性格特点。
“狼狈为奸”和“狡猾多端”这两个成语,都是形容人的行为或性格特征的。它们都带有贬义色彩,通常用来描述那些不诚实、不正直的人。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成语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也会被用于褒义场合,表示赞扬某人机智、灵活、善于应变等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