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送女儿时光礼物
苏州雕漆,已列入级的非遗瑰宝。自良渚文化时期的漆绘陶杯始,至宋金时期的成熟,再到清代的巅峰,其工艺中,“剔犀”尤为出类拔萃。
“剔犀”乃漆器雕工中的一种。此工艺以黑红两色的天然大漆,按特定规律层次分明地涂于已制好的胎体上,累积到一定厚度后,用刀剔刻。雕刻时刀口呈“V”形,均匀圆润,斜面露出层次分明的纹理,黑红交替,随纹饰轮廓流转。经打磨后,以植物油、砖灰、面粉反复推光,显出光泽,刀口断面清晰,漆纹如云纹般回旋生动、流转自如。
苏州雕漆制作流程详解
割漆:获取漆液的重要步骤。
制漆:对割取的漆液进行加工处理。
制胎:制作漆器的基底。
髹漆:将漆液均匀涂于胎体。
雕刻:用刀按照设计图案进行雕刻。
打磨:修整雕刻后的表面。
推光:使漆器表面呈现出所需的光泽。
满天星大漆螺钿杯(限量20件)
吴文化博物馆文创与非遗传承人联手推出的这款茶具,灵感源于馆藏的清代漆砂砚满天星漆盒。采用传统髹漆技法,木胎裱布刮灰,轻巧而牢固。外部撒螺钿髹漆推光,内部髹黑漆,温润耐用。
发售时间:2022年11月8日,吴文化博物馆二楼文创区
漆砂砚(清)(长14.9厘米,宽9.8厘米,通高2.7厘米)
长方形砚台,浅黑色,以木为胎。其表面由细沙与天然漆混合而成,展现出岁月的痕迹。砚面不仅承载了文字的书写,还彰显了精湛的工艺。采用天盖地式的漆盒设计,子母口严缝,整体浑然一体。
此砚与常见的石砚或泥砚不同,以其独特的制作方式独树一帜。生漆与金刚砂的结合,使其具有不损毫、易发墨的特点。其制作过程繁复,需经老旧木材为胎、裹布涂灰、层层髹涂打磨等工序。其装饰多样,器形精美,因制作耗时费工而显得尤为珍贵。
非遗传承人介绍
盛骁涛
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员,乡土人才“三带”新秀,“吴中工匠”,“苏州最美劳动者”。他师承绛州剔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并协同苏州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致力于恢复苏州雕漆技艺。
“诸乾泰漆号”自清宣统年间始创以来,以其卓越的工艺和精美的产品赢得了声誉。1911年,倪仰云道长委托其修复大殿三清殿门楣上的巨匾,其精湛的技艺和完美的修复结果在行业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何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