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和39的最小公倍数用短除
百度于3月23日在香港成功进行了二次上市,当天股价曾一度跌破发行价,收盘时勉强与开盘价持平,定在了每股252港元。仅仅过了两天,即25日早盘,其股价跌幅更是一度超过10%,这无疑给市场带来了一股寒意。虽然市场整体趋势的下跌对其有所影响,但百度的表现确实回归中概股里相对较为冷淡。
对于百度的这次港股之旅,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有些尴尬。网友们纷纷发表看法,有声音指出,“定价过高必然导致破发”,也有人认为,“关于百度研发制造芯片的传闻不过是骗钱的噱头,对于这种公司应当敬而远之”。那么,该如何看待这些评价呢?百度真的应该为此感到尴尬吗?
当我们深入探究时,会发现百度此次带着“AI”的标签回归,其招股书中对AI业务的介绍占据了大量篇幅,媒体也将其誉为“AI第一股”。市场对于百度的反应却颇为微妙。
一方面,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标杆企业,百度在美股市场的前景备受看好。今年以来,百度股价持续攀升,尤其在百度与吉利联合造车的消息刺激下,股价更是水涨船高,从年初的约130美元上涨至最高点的354美元。即便近期市场回调,其股价仍稳定在约260美元的高位。
百度在香港的二次上市却遭遇了盘面低迷的情况。尽管其融资倍数近34倍,看似不错,但相比同样准备赴港二次上市的B站,其市场表现显然逊色不少。B站在美股市场的股价约为百度的半数左右,然而其融资倍数却高达57.51倍,发行价更是高达808港元。
人工智能无疑是当今科技领域最闪亮的星辰,而百度在这一领域的积累堪称全球领先。拥有最多的AI专利、最大的AI开放平台、领先的深度学习技术等等。按理说,这样的技术优势应该能够讲述一个吸引投资人的故事。资本市场的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百度的AI技术从基础研发开始,而非直接应用于市场端,这使得资本市场对其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能够直接带来现金流的项目进行投资。相比之下,B站和快手等公司的业务模式更易于被市场理解和接受。
当互联网巨头纷纷涉足社区团购时,有人曾质疑为何他们不更多关注技术创新。百度港股上市的遭遇或许可以为此提供部分答案。坚持自主创新、追求技术突破的道路并非坦途,需要时间和耐心去验证。市场的谨慎可以理解,对于遥远的技术未来进行估价确实困难。企业和市场都需要把目光放远,给予技术创新更多的耐心和支持。
百度虽走过弯路,但始终坚守技术追求。在港股上市之际,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这是二次创业,愿意为长期、未来投资。即使在困难时期,百度也会坚持投入技术。我们也希望社会能够创造更好的环境,让技术创新的光芒更容易被看到,让有志之士更有信心追求远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