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相形的成语有哪些


在纷繁复杂、色彩斑斓的当代艺术世界中,要深入探索一个艺术家的创作人文背景、艺术特质及个性,并非一件易事。在王晓晖的绘画创作轨迹中,我们却能看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清晰脉络,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和印象。

王晓晖的艺术之路,与众多先贤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的创作历程就像宋儒程颐在《明道先生行状》中描述的程颢学术思想的演变,经历长时间的探索与转变,从西画入手,逐渐转向传统绘画,出儒进禅,追寻超越大千世界物我色相的澄明之境。

如同许多中青年画家,王晓晖的绘画艺术起步于西方绘画的训练,涵盖了素描、速写、写生,水彩、油彩等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对于王晓晖来说,这些训练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为人谦抑、平和,不张扬、不做作,朴实而近乎木讷,这种性格使他在艺术上对基础、恒常、内在、简约、纯粹、完整等品质的追求成为其艺术学习、探讨和创造的内在素质和本能。

在学习西画的过程中,王晓晖多件作品入选全国性美术作品展,并获得了多个奖项。其中,他对现代抽象艺术特别是冷抽象和抽象表现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的作品中,单纯的色与线充满了自由、恣肆的直觉抒发。而且,他巧妙地运用线、色疏密相间、长短相形、黑白相成所形成的节奏,出画面力量的平衡结构。单纯色调、简练结构中的大块面的黑白灰交叉对比,形成了结实、饱满、辽阔的审美意象。

21世纪初,随着文化的复兴,王晓晖开始接触并学习传统山水画。他的艺术思维张力形成的场域之一也包括了各种文化情境,如他作为安徽省收藏家协会的副秘书长、安徽中山画院的副院长以及热心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者等身份所带来的影响。他在合肥结识并师从皖中当代高逸贺泽海先生,深入研究了典籍,广泛汲取儒、释、道的精神营养。

王晓晖的山水画之路始于对“四王”的临摹。他几乎规行矩步、一心一意从事古代作品的临摹达四五年的时间。他沉浸于王时敏构图布局的深沉雄大、笔墨的虚灵松秀、敷色的厚重雍容,以及王鉴的爽朗雅洁、秀润清朗和王翚的笔力深稳等艺术精髓。尤其悉心于王原祁笔力雄健“金刚杵”的墨法以及山水连绵不断的层次空间形态。这些经历使他想到了塞尚的风景写生以及现代西方绘画从古典艺术“”以后的一切形式美的情愫。

真正整合王晓晖研习山水画的多种功课并深入其堂奥的,是他与懒悟及其山水画艺术的隔世之缘。懒悟是合肥明教寺的一代高僧,他的山水画艺术深得王晓晖的痴迷追随。通过对懒悟作品笔墨构图和精神品格的研究,王晓晖认真领悟了明清画家的艺术精髓,把握了正确取向。

王晓晖还曾两度前往司空山,创作上百幅作品。其中数十幅是具有浓浓禅意的山水画作品,正是其虔敬修行的心印。《司空山印象》一部分作品比较传统和具象,而另一部分则转入极为简约的墨象表现,表现辽远的宇宙空间和天地万物的生命形态。这些作品在思想和技术两个层面自觉接引了自唐末五代发端在宋元达到高峰的禅画一脉。

王晓晖的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超越的过程。他从西画入手,逐渐融入传统绘画的精髓,并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追求自然、追求生命的和谐、完整和统一,以“一墨得摄山河大地”,由“太虚片云、寒潭雁迹”参证自性清净的生命实相。在这个过程中,他体验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促使有限的人生步入生生不息的永恒大道。(文章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