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猪头砍了还会动


李应军的回忆:春节与杀猪的年味时光

春节,是人心中的重头戏,它承载了太多的传统与记忆。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有一个记忆尤为深刻,那便是杀猪。那热闹欢腾的场面,总是围绕着大人小孩的目光,成为乡村里的一道独特风景。

那时的猪,个头都不大,膘薄,净肉不过百十斤。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的食物都显得紧张,猪的食物也不过是泔水、青草、谷糠或树叶子。但不论肥瘦,到年底都得宰杀,为春节增添一份热闹与期待。

每当这时,家中的猪似乎也能感受到即将到来的命运。平时享受“单间”待遇的它们,今天突然来了几个壮汉,它们变得警惕起来。经过一系列抓扑后,屠夫终于出手,用挽子勾住猪的下巴。猪痛得直叫,却无法挣脱。这时,祖母这位的佛会在炕上双手,喃喃念佛。

随后,是一场而技艺并存的过程。猪被按倒在桌上,屠夫凭借经验和技术选好进刀的位置,“噗”的一声,鲜血如泉水般涌出。有人担心血流得不够快,会在猪身上按压,以期让血流得更彻底。慢慢地,猪的嚎越来越小,最终停止。也许猪至死都不明白,为何主人会置其于死地。

接着是烫猪、褪毛、开膛破肚、取内脏、砍头卸蹄等步骤。围观的小孩子们最为关注的是能否得到一个猪尿泡,这在上个时代算是上好的玩具。孩子们会将其吹得圆圆大大,用绳子扎紧绑在棍子上玩耍。

撕下猪大肠上的花油也是一项技术活。屠夫若听到某个小孩的名字被喊去要线,那肯定是肠破了需要赶快绑住。人们买肉时常常会要求搭配一些花油,用它炒菜可以省下清油。但现在的人们却害怕肥腻引起“三高”,生活变化之大可见一斑。

一头猪宰完,屠夫的酬劳是一条猪前腿。如何卸前腿颇有讲究,屠夫会根据主人家境的好坏来割肉的大小。那个年代,这至少半斤的肉还是很有价值的。

当我后来参观现代化的屠宰厂时,发现已有了昏猪、点红放血等更人性化的方式。随着机械化大型屠宰厂的出现和对生猪屠宰的严格管理,屠夫这个行当也慢慢消失了。曾经羡慕屠夫家天天吃肉的日子已成为好笑的回忆,但那是我们那时的真实心理写照。

回忆小时候的杀猪场景,仿佛还能闻到那时的年味,那是一种混合着期待、热闹与不舍的味道。虽然时代变迁,但那份对春节的记忆与情感始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