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探秘:明代四川话中的幺女及其他生动方言词汇
古代对于因乱吃东西导致的腹泻,人们称之为“肚子过劳”。胆水豆腐虽然美味,但其制作过程中所用的胆水,其实就是古代的盐卤。而对于身材矮小的人,古人使用了如“矮墩墩”这样的词汇来形容。近期,明代成都人使用的方言在微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展示出了古代方言的生动与易懂。
四川遂宁安仁里的明代学者李实所著的《蜀语》,是现存最早详细记录四川方言的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得以窥见明代四川方言的真实面貌,为研究当时的语言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据记者查阅,《蜀语》中记录了许多明代蜀人日常口语中的特色词汇,展现了四川方言的丰富多样性。
在《蜀语》中,“矮墩墩”被用来形容身材矮小的人;而“滴滴点点”则用来形容数量少;至于“小小”,则用来形容某物或某人的体型较小;用“大大”来形容某物或人较大。被称为“老革革”则是描述年老或事物陈旧的状态。而“大大”在四川方言中,则指的是父亲。缓慢的行为或状态则用“慢慢腾腾”来表达。对孩子亲昵的称呼如“幺儿”、“幺女”,从明始就广泛使用。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玩耍”来表述娱乐或玩乐的活动。
这些古代的四川方言词汇,至今仍在四川话中广泛使用,并且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令人赞叹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蜀语》这本书,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四川人的生活和文化,更加珍视和欣赏今天的方言文化。
成都商报记者戴佳佳报道,摄影官莉编辑整理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