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内家拳和三大外家拳


武术有“内家”与“外家”的区分,这一划分源自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阐述。外家拳以少林拳为代表,而内家拳则是以武当、太极、形意、八卦等为主要流派。这样的分类奠定了武术内外家的理论基础。

内家与外家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发力方法的差异。内家拳强调“发力”,即所有力量来源于劲,并通过劲力传导至身体各部位。而外家拳则主要练习“肢体发力”,依赖肢体肌肉的爆发力。内家拳还强调“筋膜弹性发力”,而外家拳则更注重“肌肉收缩发力”。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说法涵盖了内外两家。外家拳以锻炼筋骨皮为主,而内家拳则注重培养内气。随着修炼深入,两者的边界逐渐模糊,兼具内外特征。内家拳不仅有“冷弹脆快”的筋膜发力,也有外家拳的“放长击远”的肢体发力,最终归于“内外兼修”。

练习内家拳时,练出“劲”是初步目标。没有发力就谈不上内家拳的修炼。劲是一种“万向发力”,可以连续发放,同时需要配合劲力传导的训练,使劲能够顺畅地作用于身体各部位。

发力时手臂瞬间的弹抖是内家拳劲的特征,这是自然出现的现象,并非刻意为之。它是抖动发力的表现,是内家拳初级发力状态的一种体现。如果发力时没有产生抖动,说明身体的肩胯和脊椎还没有松开,需要继续修炼。

相较之下,外家拳以明劲直攻为主,依赖肌肉爆发力,追求“放长击远”的效果。内外家拳的差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外家拳的“放长击远”与内家拳的“寸劲发力”相对;外家拳的“明劲直出”对应内家拳的全方位发力;外家拳的“肢体发力”对应内家拳的“发力”;外家拳的“肌肉发力”与内家拳的“筋膜弹力”相对;外家拳的“肢体蓄劲”对应内家拳的“蓄劲”;外家拳的“顺向发力”与内家拳的“顺中用逆”相对;以及外家拳的“外刚内柔”与内家拳的“外柔内刚”相对。

以上是对武术内外家的简要介绍和比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