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桃符是什么做的


团年饭、开门炮、拜年礼……春节习俗背后的丰富内涵

随着2月1日浏阳市普迹镇乡间小道上锣鼓喧天,竹马灯队欢腾起舞,我们迎来了充满喜庆和传统的春节。回想起儿时的过年情景,那些熟悉的习俗和有趣的规矩都让人心生暖意。

除了扫新、守岁、贴春联、放鞭炮、封压岁钱等众所周知的习俗外,春节在湖南各地还有千差万别、独具特色的年俗。这些代代口口相传的规矩和习俗,每一个背后都有它的由来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除夕之夜,全家人欢聚一堂,共同分享团年饭,是湖南民间的重要年俗之一。吃团年饭的时间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在大年三十晚上,有的地方在天未亮的早上,也有在中午的。餐桌上,最长者率先尝菜,并要求全家大小都动筷子。平常不喝酒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寓意吉祥如意。

湖南人除夕的餐桌上有特别的讲究。鸡、肉、鱼是必备的,象征着吉祥和丰收。桌上的菜品都有其特殊的寓意,比如鱼圆和肉圆象征团圆,萝卜寓意好彩头,全鸡意味着食鸡起家。在株洲、衡阳等地,吃团年饭时蔬菜不能切碎,随便撕一下即可,吃时也不咬断,慢慢地吃进去,寓意祝父母长寿。

春节期间,湖南各地还春联,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自五代以后,欢迎的祝辞换掉了难以捉摸的,后来桃符为大红纸张书写的春联所代替。今天,湖南各地都保留了这一传统。

拜年时,大家放鞭炮以示喜庆。在长沙、常德等地,拜年的时间有讲究,初一不出行,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株洲、湘潭、衡阳等地的拜年活动也有独特的忌讳和顺序。

湘黔一带的侗族在春节期间还会举行芦笙会,这种活动类似的团拜,但更加快乐、热烈。活动期间,两队在广场上举行芦笙舞比赛,观众伴随着乐曲起舞,尽情欢乐。

春节期间给“压岁钱”的风俗古已有之。如今,尊长给晚辈的“压岁钱”的票额越来越大了。

湖南各地的春节特色习俗也独具魅力。长沙的新春忌动刀剪,于是送“元宝”成了新年里的一种礼仪;株洲初一凌晨打“开门炮”,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湘潭到处可见舞龙灯,传承着不少巫风楚俗;郴州燃放鞭炮“开财门”,迎接新岁;怀化举行传统的“祭灶”活动“送灶灶”,开启春节序幕;张家界、湘西州的“赶年”,是土家族最大的节日;邵阳的拜年活动有独特的时间和顺序;永州的团年饭菜式丰富,表示年年有余;岳阳的团年饭要关着门吃,饭后放上一挂鞭炮;衡阳的除夕之夜有独特的习俗;益阳的春节期间不倒水不扫地,意为“聚宝”;娄底过年一定要吃萝卜;常德的“闹春”活动则开始了新一年的喜庆氛围。

这些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背后都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些传统习俗的魅力,共同迎接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