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基础体温表怎么看


发烧,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一种症状。对于普通人来说,成年人发烧往往不被视为大问题,认为只要硬扛过去,过几天就会自然好转。当孩子发烧时,人们的看法却存在分歧。有些人认为,发烧可以体内的毒素,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另一些人则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孩子发烧应立即采取措施退烧,特别是出现忽冷忽热的症状时,必须及时吃,否则可能会损害孩子的健康。那么,哪种观点才是正确的呢?在面对发烧时,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其严重程度并妥善处理呢?

关于正常体标准,虽然1851年德国医生提出的摄氏37度被作为参考,但近几十年来,学界对体数值存在不同的看法。健康成年人的平均体温,在1991年被学者发现为36.8度,而在2017年英国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为36.6度。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体温升高只是某些疾病的症状,不能仅凭体温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要准确评价病情,需要综合考虑年龄、环境、体征以及检查结果等多种因素。

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分布着感受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它们可以分为两类:外周感受器和中枢感受器。前者主要分布在皮肤、肌肉、、内脏等处,能够感受冷或热刺激;后者则位于脊髓、延髓、脑干、下丘脑等处,是与体温调节相关的敏感元。当感受到的温度和免疫信号进入体温调节中枢后,下丘脑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并发出指令,调节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发烧的原因可以分为外源性热源和内源性热源两种。外源性热源主要包括微生病原体、炎症渗出物、坏死的等;而内源性热源则涉及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发烧实际上是机体免疫系统与外部或内部致病因素较力的过程。从分子水平来看,前列腺素E2是引起发烧的关键物质。

下丘脑的视前区POA是体温调节最重要的中枢。当遭受感染时,POA区域的元活性受到抑制,体温调定点升高,导致体温低于调定点,产生寒冷感。随后,下丘脑调控和器官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使体温维持在摄氏37度以上,产生的体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忽冷忽热的感觉,说明体温调节系统处于正常、灵敏状态。

突然发烧时,我们需要及时查明原因。长期不明原因的,即FUO,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FUO的最终确认原因中,约48%是感染性因素,17%是结缔疾病因素,约占8%,其他疾病占7%,仍有20%的原因无法确认。对于超过2周的不明原因发烧,应及时就医检查以尽早确诊。

面对发烧,最重要的是确认发烧的原因,而不是盲目退烧。找到病因后,应针对病因采取措施。特别提醒家长注意,孩子发烧时需密切关注其症状变化。若伴随精神不振、呼吸异常加快、害怕强光等表现或肛温超过40度,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关注健康,传递爱与关怀。我们团队以科学与人文视角观察健康,包括快报、细节、提醒、释疑、观点、史话等系列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将依法追究责任。让我们一起见证科学的力量。科学所见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