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字取名的含义是什么
时期,帝皇贵族与高级在去世后,会按照其生前表现和历史功绩,得到赐予的荣誉称号,这种制度被称为“谥法”,给予的称号便是“谥号”。
作为最后一个王朝的清朝,其谥法制度尤为详尽和规范。皇帝、皇后以及高级的谥号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下面,我们将对清代的谥法制度进行简要介绍。
我们来看看皇帝和皇后的谥号。
清代帝后的谥号比较长,且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较为晦涩难懂。实际上,帝后的谥号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据《大清会典》记载,内阁专门制定了谥法制度,其含义被编撰成册,分为上、中、下三册。
谥法上册主要是为皇帝选取庙谥和尊谥。庙谥是皇帝神牌升祔太庙后给予的专门称号,一般只有一个字,却是对皇帝一生的高度概括。比如康熙皇帝的庙谥为“仁”,乾隆皇帝的庙谥为“纯”。庙谥中的每个字都有详细的解释,如肇纪立极曰高,神武创业曰肇等。在解读皇帝的谥号时,了解这些字的具体含义十分重要。除了庙谥,尊谥也是皇帝谥号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进一步评价皇帝的功绩和德行。
接下来是皇后的谥号。皇后的谥号也有着明确的规律。除了慈禧太后外,皇后的谥号一般为16个字。每个字都有其特殊含义,如慈惠爱亲曰孝,中正和粹曰纯等。需要注意的是,皇后的谥号中通常都以“孝”字开头。皇后还要从皇帝的庙谥中选取一个字作为自己的谥号。例如乾隆帝元妃富察皇后的谥号为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一般简称为孝贤纯皇后。
再来看看诸王和大臣的谥号。诸王的谥号相对简单一些。在清初时期,亲王谥号用一字,郡王谥号用二字。亲王和郡王的封号和谥号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代善的封号为礼亲王,他死后赐的谥号是“烈”,因此被称为礼烈亲王。诸王谥号的字义也都载有明文,如忠、孝、纯、贤等。
对于大臣的谥号,清代有着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在康熙时期,规定文武大臣如果官阶不是一品是不给予谥号的。即使是一品,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赐谥大臣的赐谥需要经过礼部奏请皇帝允许后由内阁拟定数个谥号供皇帝选择而大臣的出身职务也会影响到他们是否能获得文等高等谥号比如只有翰林出身者或者官居大学士者才能拟以文等高级别的谥号而其他人则不能享受这样的荣誉总的来说清代的谥法制度十分严密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多这里只是简要介绍了一些大概的情况如果有更多的问题可以进一步咨询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