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聊改什么名字了


标题:“月宫”里的生活:连续200天的密闭实验记录

打破原有纪录,空间的隔离犹如世外桃源 —— 北航“月宫一号”实验室的“月宫365”实验正在进行第二次换班仪式。自去年7月9日第一次换班以来,第二组四名志愿者已在“月宫一号”实验舱中连续驻留了整整200天,成功打破了此前由俄罗斯科研人员创造的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连续驻留180天的世界纪录。此次实验的闭合度和运行时间也达到了国际最高水平。

当天下午5时,“月宫365”实验的第二组志愿者正式走出实验舱。由于舱外温度较低,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教授有些咳嗽,她忙不迭地戴上口罩,并告知舱内的志愿者要穿暖和。

志愿者褚正佩在舱内工作的情景令人印象深刻。回到“地球”的她感慨道,“小仙女要回归‘凡尘’了。”她在舱内生活了整整200天,创造了这项世界纪录。出舱后,她表示兴奋之余也有些不舍,毕竟在“那边”生活了那么久,产生了一些留恋之情。

出舱后的褚正佩和其他志愿者被送往北航校医院进行隔离观察。在出舱后的第二天,她仍觉得有些不真实,“当天听到师兄叫我们起床的敲门声,会感觉像在‘月宫’中一样。”她说虽然回到了“地球”,但已经吃不到师兄做的“月宫”早餐了。

刘光辉作为第二组志愿者的“舰长”,告诉我们在出舱后感觉还不错,“身体、心理等方面都比较正常”。这次进舱的第一组志愿者向我们介绍,每天的日常都有相应的科研任务需要完成。虽然压力可能较大,但他们觉得进入“月宫一号”是一种科研工作,感觉很好。

初入“月宫”时,志愿者们的心情是激动和紧张的。刘光辉形容当时的感受是既斗志昂扬又略带紧张。褚正佩则告诉我们,第一天并没有感到紧张,因为已经进行了各种技能的培训和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技能基础。她将“月宫一号”形容为北京学院路“最高端学区房”,既能避开酷暑和暴雨,又能进行伟大的科学实验。

至于“月宫”与“地球”的最大区别,就是空间的隔离。褚正佩称之为“空间的隔离”,她说在200天的时间里,真正面对面交流的只有四人。这种生活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生活也变得简单起来。虽然空间上与世隔绝,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被隔离了。总设计师刘红教授表示,志愿者们可以上网看新闻、追热剧,“月宫一号”舱里面温度是控制他们同样能感知到外界的变化。

在密闭的实验中,他们还特别增加了健康方面的实验,研究人在长期幽闭环境中心理、肠道微生物和人情绪变化等。褚正佩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实验,采集大量的数据。”同时他们也经历了三次非设计的意外断电,虽然短暂但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数据的采集过程。

虽然远离都市,但志愿者们觉得在舱内的生活很有感觉。从种子到粮食蔬菜的采摘、磨面、烹饪等都要自己动手操作,仿佛回到了原生态的生活。尽管远离尘世的风雨雷电,他们依然感到生活的充实和自足。刘红教授表示,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在这个实验室坚守。即使在舱外可以拥有更丰富的娱乐活动,但他们仍然坚持与舱内人员一样的作息。

已经出舱的褚正佩和刘光辉对能够参与这样一个特别的春节充满期待。“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了,但是可以通过网络给家人送去祝福。”褚正佩说。她们都觉得这个春节很特别、很新奇。同时他们也表示通过参与这个实验收获了许多难忘的经历和宝贵的经验。“做科研一定要坚持,耐得住寂寞。”褚正佩说。刘光辉则感受到了责任感的重要性,“不管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有责任感”。即使面临困难和挑战也要坚持下去并且始终保持专注和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实验任务并获得宝贵的经验总设计师刘红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详细介绍了实验的细节和未来的计划她强调了水和氧气的完全循环再生以及种植多样化的农作物来为志愿者提供均衡的营养她还谈到了未来的天地对比实验以及如何通过矫正参数来将地面实验结果应用于太空生命保障系统设计中此外她还强调了心理变化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改善志愿者的心理状态在此次实验中志愿者们不仅接受了身体上的挑战还经历了心理上的考验通过此次实验他们不仅获得了宝贵的科研经验还收获了面对困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