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大全一点怎么打
为俗常生活增添一丝浪漫情怀:对微信公号读诗文化的深度解读
作者:何瑛(山东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古老的诗歌在新时代网络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其中,诗歌公众号已成为许多人晚间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为你读诗”与“读首诗再睡觉”等公众号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强调两大要素:功能的有效性与私人时间的约定,既保证了“意义”的追求,又承诺了个人自由时间。这种融合显然是一个颇具深意的悖论。
晚上10点,微信公号读诗如同午夜电台,给予人们温柔的夜晚抚慰。在追求、阐释、实践这种高级意义的过程中,诗歌公众号所推崇的“诗意”美学风格逐渐形成。理想、自我、情感成为其主题。与焦虑贩卖相反,诗歌公众号致力于给出一种温柔的夜晚抚慰,为竞争年代的人们建立内心的安全堡垒。它选择凸显浪漫风格的诗歌,将诗意与自然意象紧密结合,共同编织出一个消费时代的田园之梦。
在这种诗意中,公众号主播的优美朗诵声线与立体呈现方式,使得诗歌不再是静止的语言艺术,而是集声光电于一体的文化产品。有的诗歌公众号甚至将诗意融入周边产品,如推荐与诗歌相关的商品,将购买行为也修辞为一场浪漫的约会。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所有诗歌公众号的“诗意”都看作是完美的。有些标题极具感染力,能够引发大众的共情,但也因此遭受质疑,被批评为过于媚俗。这些标题背后的共情能力显示了一种浪漫的游牧,寻求自洽、平和与想象性的自我。用“媚俗”来定义可能过于简单,历史上的浪漫也有其反抗权威的一面。
晚上10点跟随诗歌公号读诗,也有可能引领我们走向更为开阔的世界和更为明晰的现实。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标题的类型重复背后是大众审美的变化与自我更新。诗歌公众号在新媒体时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培养了诗歌爱好者,促进了多元诗歌生态的形成。这些公众号也在回应现实问题上发挥了作用,以新疆棉花事件为例,它们以文艺的方式回应了现实,凝聚了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