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门口挂艾草菖蒲好吗


清代的古画描绘了端午节人们采草、包粽子(角黍)的情景。

在广州,老广府人的端午节习俗源远流长。这个栏目由广州日报与广州市馆联合推出,关注广州本土的文化习俗。随着端午节的临近,粽子与龙舟赛成为了保留节目,但其实百年前广州的端午节习俗更为丰富多样。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

图/fotoe

防疫祛毒

白云山涧采菖蒲,悬挂艾虎祛。我们现在过端午节,无非是吃粽子、看龙舟。其实,在广州过端午节,比其他大城市有趣得多。即使在珠江新城的摩天大楼里上班,下楼走两步,也能为猎德涌里的激烈龙舟赛摇旗呐喊。回到100多年前的广州城,端午节的活动又比现在更多。端午节前几天,白云山里的浦涧旁就挤满了男女老幼,忙着采菖蒲。山涧的菖蒲,叶片碧绿,散发出清香。菖蒲有开窍、祛痰、散风的功效,是祛湿驱毒的中。

端午节之所以要采菖蒲,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古代人们认为端午节是阴阳极盛之时,(蛇、蝎、蜈蚣、蜘蛛、蟾蜍)出没,疫病横行。人们把菖蒲采回家,一方面可以酿制菖蒲酒,喝下防疫保健;另一方面则悬挂在门楣上,驱赶邪气和鬼魅。除了菖蒲,艾草也是端午节祛毒防疫的重要物品。人们将其剪成剑的形状,挂在门上,俗称“蒲剑”,以驱赶邪鬼。

除了以上的习俗,100多年前的人们在端午节还会进行其他活动,如洗澡、捉蟾蜍等。洗澡时会在水中加入中草,女孩还会加入兰花,洗完一身芬芳。有人甚至以毒攻毒,捉来蟾蜍晒干后戴在身上,据说可以百毒不侵。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健康和平安的追求。

全民食粽

茶楼推销粽子,套用唐朝典故。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保留节目。在100多年前的广州,街头粽子档门口竖着的招牌上写着“角黍”,这是唐代以前人们对粽子的称呼。角黍最初是祭祀用品,后来逐渐演变为节令食品。随着历史的变迁,粽子的制作方法和口味也不断发展。在清末茶楼兴起之前,人们吃的粽子种类还不太多,主要是豆沙粽、蛋黄粽、咸肉粽等传统类型。随着茶楼的兴起和创新厨师的努力,粽子家族的“徒子徒孙”越来越多。老西关一群脑洞大开的厨师甚至开发出了“中天角黍”“九子连环”“巨型粽王”等新品种。这些粽子的名字听起来就霸气十足,口感更是回味无穷。“九子连环”这个名字背后还有一个唐代宫廷食粽的典故。到了唐代,粽子已成为广受欢迎的节令食品,端午佳节皇帝常常把九子棕赏给重臣以示皇家恩泽。“九子连环粽”的命名就是为了与这个典故相呼应增加文化气息以吸引消费者。广州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体现在粽子这一小小的食物上更体现在其他各类美食中。

龙舟竞渡

龙舟赛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老广府人视之为不可或缺的庆祝方式关于龙舟竞渡我们已经讲述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有趣的是百多年前的广州人赛龙舟的场面比现在更为热烈。当时赛到兴头上彼此磕着碰着了可能会引发火拼。在20世纪初的广州城盗匪横行局面不稳城里乡下许多人都会备着火器防身在赛龙舟的时候这些火器就派上了用场因此老广州有俗谚说:“初一龙船起初二龙船忍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龙船比…”其中“龙船比”指的就是赛龙舟而“火拼”指的就是可能会发生的冲突事件。尽管当时火拼事件时有发生但人们赛龙舟的热情并未因此而减少城里不让赛龙舟就去乡下比赛以至于端午节城内冷冷清清乡下人声鼎沸也只能叹息并放任不管。但无论如何火拼再激烈也不能打破龙舟赛欢乐的主调。老广州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龙舟行过的河水有祛毒防邪的功效孩子们到水里洗个澡一年到头都不会生病。因此端午前后赛过龙舟的河涌里到处都是孩子们嬉戏的身影他们手缠五色丝线胸前挂着艾虎玩得不亦乐乎。端午龙舟水洗洗更健康您也一起来体验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