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为什么不能穿寿衣
关于标点符号引起的误读,我已经多次探讨过。由于古代几乎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成为每个学者的解读挑战。之前我曾论证过《论语•泰伯篇》中的一句应该这样断:“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今天,我想来探讨一下《论语》中的另一段话。
乡篇里有这样一句:“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这句话前半部分一分为三,后半部分四字一句,整齐排列。我们先不论语句的美感,先看看传统的翻译。
在斋戒沐浴时,一定有浴衣,用的是麻布。斋戒时,一定会改变平时的饮食;居住一定要改换卧室,(不与妻妾)。
那么,“明衣”是什么呢?在传统翻译中,它被解释为浴衣。但我们来看“明衣”在字典里的其他解释。
第一种解释,我是不同意的。所以我们来看第二种和第三种解释:“明衣”是“古代死者洁身后所穿的干净”以及“神明之衣”。我们来看《仪礼•士丧礼》中的相关段落。
陈列衣服于......以下是查到的译文:......塞两耳用新丝绵。蒙面,外用黑布,内用红布......死者穿生时所衣之服三套:纯衣浅黄裳,白布衣素裳,有红色镶边的黑衣裳......其他众多亲属及庶兄弟赠送的衣物只陈放在,不用。
很明显,“明衣裳”是给死人穿的衣服,“衣”是“上衣”,“裳”是遮蔽的衣裙。我们再来看第三种解释“神明之衣”的上下文。
这段文字记录了如何办理盛姬葬礼的一部分。这里的“明衣”和“变裳”不就是赐给死去的盛姬的“明衣裳”吗?解释成“神明之衣”似乎有些牵强。
第二和第三种解释本质上应该是同一种解释:穿在死者身上的。如果第一种解释成立,即“古人在斋戒期间沐浴后所穿的干净”,那么这就像我们今天说“死人活人都穿寿衣”,这似乎并不合适。那么,“齐,必有明衣,布”这句究竟该如何断句呢?
应该是“齐必有明,衣布。”在文字对称上,“齐必有明”对应了“齐必变食”和“居必迁坐”。但关键还要看意思是否能讲通。
君子的一些穿衣礼仪和一些穿衣禁忌。翻译如下:君子不用青中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做镶边,红色和紫色不用来做平常家居的便服......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上述这段文字与《仪礼•士丧礼》里的部分内容相对应。再来看下面的句子:“商祝袭祭服,褖衣次......”查到此句的翻译内容如下:商祝入室依次置放送终之服:纯衣浅黄裳,白布衣素裳,红色镶边的黑衣裳。句子开头的“商祝”是指习商礼而任司祭的人,通俗点说就是“丧事主持人”。再看之前《仪礼•士丧礼》中的那段译文:套尸体,上身用黑布套,长与手齐;用红布套,直至遮住两足......若是在夏天,就穿白色葛屦;若是在冬天,则穿白色皮屦。这段描述了君子在丧期内的穿衣规矩。与死者穿的衣服有着严格的区分。这就是为什么之前提到君子在穿着上有种种规定的原因——不能哪怕稍有不慎与死者的穿着相冲突。“齐必有明衣布”,可以解释为祭祀时必须要用明器(装着稻谷的祭祀用的器皿),要穿进行斋戒沐浴活动时的衣物改变等等事宜来表达哀悼之情的一种方式或者说规矩等等皆有可能的释义或许还要再作深入研究和探讨。“论语重读”这件事确实需要深入的解读和探讨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和精神内涵只有像苏老师那样真正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收获和领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