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为什么叫白马寺
在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之东,离城约十二公里处,巍然矗立着一座古寺——白马寺。此寺被誉为“第一古刹”,且在佛教传入中原后,成为首座由官方建造的,地位可想而知。因其独特的地位,它被誉为“释源祖庭”,即佛教的发源地和祖师居住之地。尽管历经沧桑,多次重建与毁坏,它依然屹立在古城洛阳,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这座白马寺,自建立之初便是东汉时期最重要的翻译场所。到了曹魏时期,诸如等大事也与此地息息相关。中天竺的僧人柯伽罗曾在黄初三年(222年)到达洛阳,在此翻译出我国第一本佛律《僧祇戒本》。此后,尽管历经战乱,白马寺几经兴废,但始终坚韧不拔。如今所见之规模,实乃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整修之成果。
寺内著名的齐云塔,相传是在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重建。至于为何名为“白马寺”,学术界众说纷纭。最为流行的说法是“白马负经东来”,据说汉明帝曾梦到佛,遂派人去天竺求佛法,归来时白马驮着。为纪念白马的贡献,此地被命名为白马寺。至今,寺前仍立有驮经之白马的形象。
关于“永平求法”本身存在诸多疑点,史载模糊。有人认为“永平求法”可能并不存在,白马寺因此得名并不准确。还有学者根据文献研究指出,白马寺之名是建寺二百年后才在文献现,初建时并未有此名。
另有学者认为,“白马寺”之名源于“白马绕塔悲鸣”的传说。据《高僧传》记载,某外国国王欲拆毁,唯招提寺幸免于难。一夜之间有白马绕塔悲鸣,国王得知后遂保留此寺并改名为白马寺。此后,许多皆以白马寺为名。汉晋时期的其他白马寺可能并非因此传说而得名,也可能是因洛阳白马寺的“释源祖庭”地位而效仿。
还有学者对以上观点均持异议,认为“白马寺”实为“白莲寺”。在佛教中,莲花具有神圣意义,随着佛教传入,其意义愈发重要。“莲花”的梵语为 padma,“白马”的读音原与此梵语词有关。随着白马寺的建立,“白马驮经”或“白马绕塔悲鸣”的故事逐渐在民间流传。这一观点虽从语言学角度提供了新的解释,但仍缺乏充分证据,未得到广泛认可。
白马寺作为佛教在中原地区的首座官方,其历史与传说丰富多彩。无论是因白马驮经、还是因传说而得名,它都是佛教的重要圣地,值得人们前去探访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