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过路人是谁的台词
徐澜
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我们,这一代人仿佛与锡剧有着不解之缘。自幼的岁月里,锡剧的旋律时常萦绕耳畔,它的唱腔中既有柔软的温情,又有坚韧的力量。每当舞台上的水袖舞动,那如风般的节奏与韵律仿佛在水岸间翩翩起舞,触动心弦。伴随着锣鼓的铿锵声,弦乐在月光下悠扬飘荡。这般的氛围,使周围的大地、庄稼、树木乃至牲畜都仿佛陷入了沉静之中,那是人们在忙碌生活中难得的宁静时刻。
回首百年前,太湖西岸的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滩簧调,那时的表演者们常站在长凳上唱着小曲,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周奎大老艺人。他擅长边走边唱,每见到不同的景致就即兴编词。即使在凋敝的乡村中,这样的艺术形式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每当艺人站在长凳上,小锣一敲,那如银铃般的嗓音配以胡琴、琵琶等乐器的伴奏,都令房前屋后的景象生动起来。
周奎大与其徒弟们的卖唱之路并不平坦,但他们将滩簧调一路传唱至大上海的小巷中。从最初的地摊卖唱到后来在茶楼里的表演,再到“大世界”这样的娱乐中心,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后来这戏回到故乡,兴盛于无锡一带,成为了锡剧的重要源头之一。
记忆深处,我看过无数的锡剧表演,其中《双推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晚,在村头的打谷场上,土台子上演出了锡剧《双推磨》。苏小娥这个角色深受大家喜爱。她孤苦无依,靠磨豆腐为生。一天傍晚,她挑水时被一个过路人撞翻了水桶,此人名叫何宜度。他是一个忠厚老实的长工,因劳作一年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而心急如焚。苏小娥见状同情他,不仅请他回家,还拿出钱来帮助他过年。这样的情节让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深感喜欢。
这一出戏的内涵远超表面的故事情节。它不仅歌颂了妇女的独立与自由,也保护了真挚的爱情。与过去戏台上的寡妇形象不同,苏小娥充满了光彩。每一句台词都深入人心,台上唱着,台下也跟随着哼哼。唱词通俗易懂,大家都能够背诵。如果演员唱错了词,就会有观众站出来纠正。戏中的动作、造型、嗓音与眼神都有其独特的讲究。这出戏是由县剧团到村里演出的,对于乡亲们来说是非常难得的顶级表演。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尽善尽美。虽然锡剧不如昆曲、越剧那样广为人知,但它也有其独特的魅力,那如水磨般的腔调令人陶醉。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方言和与之相应的戏曲形式。这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也是情感倾诉的出口。古老的戏曲模式虽然常常是落难、公子讨饭的情节,但观众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宣泄。如果故事中没有为善者得到好报、为恶者受到惩罚的结局,观众是不会轻易离去的。演戏的人必须给观众一个交代,这种惩恶扬善、虚拟的团圆是抚慰人心、引导良知的一剂良。锡剧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男女老少共同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