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老掉牙的风俗习惯都去哪儿了?


大家好啊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那些老掉牙的风俗习惯都去哪儿了》咱们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手机刷刷就能知道全世界,各种新潮的东西层出不穷,可有些老祖宗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好像就慢慢从咱们身边溜走了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不是吗想想小时候过年穿的新衣服、放鞭炮的响声、贴春联的忙碌,还有走亲访友时的热闹劲儿,现在回想起来,好多都成回忆了所以啊,我就想借着这个机会,跟大家好好唠唠这些消失的风俗习惯,看看它们到底去哪儿了,为啥会消失,又给我们留下了啥

第一章:老风俗的消失速度有多快

要说这些老掉牙的风俗习惯消失得有多快,我真是有点儿说不清我小时候,我们老家那边过年必吃的东西是"年糕",用糯米做的,甜的咸的都有,大人小孩都爱吃那时候每到快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做,香味飘满整个村子可现在呢我回去问邻居,他们都说"没吃过",或者"小时候吃过,现在不吃了"还有个风俗叫"祭灶",就是过年前后要祭拜灶王爷,希望他上天言好事我奶奶每年都认真地准备祭品,念叨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可现在,我奶奶年纪大了,也记不清这些话了,祭灶这个事儿也就随便应付一下更别说那些更古老的习俗了,比如"拦门杠",就是客人来家里做客时,要故意把门挡住,让客人费点劲进来,寓意着欢迎客人;还有"踢天猴",就是用纸糊的鸽子,扔到天上让它飞,现在连听都没人听过这个了

我查了些资料,发现确实挺多风俗消失得很快哈佛大学有个叫Paul R. Ehrlich的教授,专门研究文化变迁,他说:"在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速度比生物进化还要快"这话真不是吹的以前咱们有个风俗叫"拦门酒",客人进门时要先喝一杯酒,主人才能让客人进门我查了些资料,这个风俗在古代很常见,但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了还有个叫"跳火盆",就是过年时在院子里烧一堆火,跳过火盆,说是可以驱邪避灾我小时候见过,但现在的年轻人基本都不知道这个习俗了

我还有一个朋友,他小时候家里每年都要做"社火",就是用纸扎的各种小动物,晚上点着放,特别好看他跟我说,他小时候每年都盼着放社火,但现在他长大了,他儿子问起这个,他都不知道怎么做了他说:"现在谁还用纸扎这些啊直接买个烟花不就得了"这话虽然有点糙,但也说出了现实现在大家时间都太宝贵了,哪还有心思做这些复杂的东西

第二章:为啥老风俗会消失

老风俗消失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啊,就是生活节奏太快了以前咱们是农耕社会,一年就那么几个重要日子,比如春节、中秋什么的,所以这些风俗才能慢慢形成并流传下来现在咱们都是工业社会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忙得团团转,哪还有心思搞这些"无用"的风俗啊我有个朋友是做设计的,他跟我说,他小时候每年都要学剪纸,他奶奶教他的他现在工作了,每天加班到半夜,连家都很少回,他奶奶也去世好几年了,那些剪纸的模板都找不到了他说:"现在谁还剪那个啊手机上随便一搜就有,打印出来不就行了"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反映了现实

其次啊,就是现代科学的发展,让很多人觉得老风俗是比如"打鬼",就是过年时用红纸剪成鬼的样子,贴在墙上或者门上,说是可以驱鬼我小时候见过,但现在我儿子问起这个,我都不敢告诉他这是,怕他笑话我还有"拜干娘",就是小时候找个没血缘关系的人当干娘,说是可以保佑孩子平安我小时候家里就给我拜过干娘,但现在医学发达了,都知道孩子生病要看医生,而不是拜干娘

再其次啊,就是城市化的发展,让很多风俗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以前咱们都是住在村子里,邻里之间关系特别密切,所以很多风俗才能流传下来现在大家都住进了高楼大厦,邻居之间可能都不认识,更别说一起搞什么风俗活动了我有个朋友,他小时候每年过年都要和邻居一起"扭秧歌",现在他住在城里了,问起这个,他邻居都说不知道他说:"现在谁还扭秧歌啊没地儿扭,也没人看"

最后啊,就是商业化的发展,让很多风俗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比如"赶集",以前咱们农村每年都有几次大集,人们去赶集是为了买点日用品,也是社交的一种方式现在超市里什么都有,谁还去赶集啊我小时候每年都跟着奶奶去赶集,奶奶说这是"赶集如赶考",要买好多东西现在奶奶不在了,我也很少去赶集了,就算去了,也只是随便逛逛,买点水果

第三章:消失的风俗有哪些

要说消失的风俗有多少,那可真是数不清我整理了些资料,发现现在消失的风俗主要有这么几类:

第一类啊,就是跟祭祀有关的比如"祭井",就是以前家家户户都要祭拜井神,说是可以保佑井水不干涸我查了些资料,这个风俗在古代很常见,但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了还有"祭灶",就是过年前后要祭拜灶王爷,希望他上天言好事我奶奶每年都认真地准备祭品,念叨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可现在,我奶奶年纪大了,也记不清这些话了,祭灶这个事儿也就随便应付一下

第二类啊,就是跟节日有关的比如"贴窗花",就是过年时在窗户上贴剪纸,说是可以驱邪灾我小时候每年都帮奶奶贴窗花,奶奶说这是"年年有余"现在奶奶不在了,我也很少贴窗花了,就算贴,也只是买现成的,自己都不怎么动手了还有"放天灯",就是用纸糊的灯笼,晚上放到天上,说是可以保佑家人平安我查了些资料,这个风俗在南方很常见,但现在也越来越少了

第三类啊,就是跟社交有关的比如"结拜",就是几个人一起结拜兄弟或姐妹,说是可以互相帮助我查了些资料,这个风俗在古代很常见,但现在基本看不到了还有"换亲",就是两个家庭交换子女结婚,说是可以增进两家关系我查了些资料,这个风俗在西南地区很常见,但现在也越来越少了

第四类啊,就是跟生产有关的比如"开秧门",就是春天开始插秧时,要举行仪式,说是可以保佑庄稼丰收我小时候见过,但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了还有"祭水神",就是夏天洪水来了,要举行仪式,祈求水神保佑我查了些资料,这个风俗在南方很常见,但现在也越来越少了

第四章:老风俗消失后,我们失去了什么

老风俗消失后,我们好像失去了很多东西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啊,就是失去了文化传承很多老风俗都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记录了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我们的价值观现在这些风俗消失了,我们好像就失去了很多文化记忆我有个朋友是研究民俗的,他跟我说,他小时候家里每年都要做"社火",就是用纸扎的各种小动物,晚上点着放,特别好看他跟我说,他小时候每年都盼着放社火,但现在他长大了,他儿子问起这个,他都不知道怎么做了他说:"现在谁还用纸扎这些啊直接买个烟花不就得了"这话虽然有点糙,但也说出了现实现在大家时间都太宝贵了,哪还有心思做这些复杂的东西

其次啊,就是失去了社交纽带很多老风俗都是人们社交的一种方式,它们让邻里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更加亲密现在这些风俗消失了,我们好像就失去了很多社交机会我小时候,我们村每年过年都要"扭秧歌",大家围在一起看,气氛特别热闹现在村里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扭秧歌这个事儿也就不搞了我上次回去,问邻居,他们都说不知道这个风俗我说:"你们以前不扭秧歌吗"他们说:"扭啥啊没地儿扭,也没人看"

再其次啊,就是失去了生活乐趣很多老风俗都是人们生活的一种乐趣,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现在这些风俗消失了,我们好像就失去了很多生活乐趣我小时候,每年过年都要穿新衣服,还要吃奶奶做的年糕,那时候觉得过年是最开心的日子现在长大了,过年也吃不到奶奶做的年糕了,穿的衣服也是随便买的,过年也没那么开心了

最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