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引导:从点到面,培养思维之翼


孔子被誉为最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贡献无与伦比,堪称教育界的翘楚,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论语述而》中的某一章节,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精髓。这一章主要描述了启发式教育和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

孔子在原文中明确表示:“不到学生内心渴望学习,并且主动思考仍然无法领悟时,不去指点他;不到他想表达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时,不去启发他。如果我讲了一个例子,学生不能从中推断出其他类似的问题,那么就不要再重复讲解了。”

对于孔子的这两个基本教学原则,我们可以如此解读:

启发式教育,关键在于捕捉教学的最佳时机。当学生处于“不愤不启”的状态,即他们渴望学习,但主动思仍然无法领悟时,是教学的最佳时机。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向,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种启发式教育避免了“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

“不悱不发”则强调,教师要在学生想要表达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时给予提示和启发,帮助他们清晰表达,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强调触类旁通。孔子提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味着教师的讲解要深入透彻,通过一个例子就能让学生理解一类问题的本质。学生则需要学会举一反三,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就能推断出类似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教导需把握时机,学生的学习要拓展思维。教师的启发需要智慧与经验,学生的举一反三则需要领悟力与创造力。孔子的这些教育思想至今对教师和学生们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