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保荐机构分档跟投锁定机制详解:从0.01到500,锁定24个月,跟投上限达十亿的新解读


南都报道,上海证券交易所于4月16日公布了《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业务指引》。该指引中确立了一项新的制度:保荐机构旗下子公司的跟投制度。

这一制度的主体是发行人的保荐机构或控制保荐机构的证券公司依法设立的另类投资子公司。这些子公司需使用自有资金承诺认购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规模的固定比例的股票,实际的跟投比例将按照发行人的股票发行规模进行分级设定。

具体的分级设定如下:

1. 对于发行规模不足10的,跟投比例为5%,但认购金额上限为4000万元。

2. 发行规模在10以上但不足20的,跟投比例为4%,认购金额上限为6000万元。

3. 发行规模在20以上但不足50的,跟投比例为3%,具体的认购金额尚未明确。

4. 发行规模超过50的,跟投比例为2%,但认购金额不超过10。

南都记者获悉,上海证券交易所在经过广泛的意见征询和研究评估后,发现市场对这种根据发行规模分级设定跟投比例的做法持普遍认可态度。这种制度设计避免了单一标准的弊端,既能减轻保荐机构在大型IPO项目中的资金压力,又能减少市场波动。

《业务指引》还明确规定了跟投股份的锁定期为24个月,这一期限比其他一些股东的股份限售期要长。上海证券交易所解释称,这是为了平衡保荐机构的权责,同时也是为了平稳释放跟投股份,减少对市场的冲击。

关于跟投制度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上海证券交易所表示,该制度能增强IPO定价和二级市场定价的合理性,有利于发挥证券公司的项目筛选功能,提高IPO质量,形成证券公司资本补充的良性循环。从宏观角度看,这一制度还能吸引优质上市资源进入资本市场,有效支持民营、创新企业的发展。

报道采写:南都记者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