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大夫的权威与职责:急速如律,究竟有多急?


《哪吒2》在海外掀起观影狂潮,引发广泛讨论的是影片中的台词“急急如律令”的翻译问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汉代的简牍文化,探寻这一表达的源头与背后的故事。

一、“如律令”的真正含义

在汉代简牍中,“如律令”是一个常见的表达,那么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在1990年,悬泉置遗址出土了一枚简牍——“迎天马简”。简文中描述了派专人前往敦煌迎接天马的过程,沿途的驿站都要按照法律的规定提供车马食宿。其中的“如律令”三个字,表明了按照法律执行的意味。在汉代,公文结尾常用“如律令”,表示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或规定执行,带有催促的语气。随着日常文书的频繁使用,“如律令”逐渐演变为催促执行的意味。

二、简牍背后的历史故事

那么,为何迎接天马这样一件事情需要“急急如律令”呢?回顾历史,我们知道汉朝对迎接天马非常重视。在汉武帝时期,大宛国承诺每年向西汉王朝献天马两匹。为了迎接这些天马,汉朝专门派人远赴敦煌郡,沿途所过之地都要提供车驾和食宿安排。这条路线后来成为了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促进了与西方各国的交流。

三、悬泉置与“如律令”的紧密联系

说到“如律令”,悬泉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方。作为汉代建立在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驿置,这里每天都忙碌地传递邮件和信息,迎送使者、公务人员和外国宾客等。在这里出土的简牍中,我们可以看到“如律令”的实际应用。悬泉置遗址南侧的山中有一处古老的泉眼,见证了汉代律令的独特魅力。每当驿使快马加鞭地传递邮件时,“如律令”这一表达都伴随着出现。

“急急如律令”这一表达在汉代的简牍中频繁出现,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特色,也展现了汉代法律的威严和执行力。通过深入了解汉代的简牍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表达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