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源于古代,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个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习俗丰富,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端午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历史悠久,习俗丰富,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忠君爱国,学识渊博,却因受到小人排挤而被流放。当他听到楚国都城郢都被秦军攻破的消息后,悲愤交加,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当地百姓纷纷划船打捞,并将米饭、鸡蛋等投入江中喂鱼虾。久而久之,这就演变成了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此外,人们还会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饮用雄黄酒(现在多改为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点上一点,或在家居角落洒一些雄黄水以驱邪避瘟),这些习俗都蕴含着古人祈求健康、驱邪避瘟的美好愿望。

端午节不仅是一个纪念屈原、缅怀先贤的节日,更是一个凝聚民族情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时刻。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无论身处何地,中华儿女都会以各种方式庆祝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传统节日,让屈原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