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什么时候有的
端午的钟声与江水深处的回响
随着端午节的临近,艾草和粽子的香气弥漫在街巷之间。每一户的灶台边都环绕着糯米和粽叶的清香,龙舟昂首待发,鼓声咚咚催人奋进。在这欢腾的庆典背后,我们是否能听到那流淌在江水深处的千年回响?
这种回响,首先源自沉入汨罗千古遗憾。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乱世,屈原怀着对楚国深深的热爱,却遭到放逐。当楚国被秦国攻破的消息传来,屈原抱石沉入汨罗江中。这位伟大的诗人以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忠诚和理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百姓为了纪念他,纷纷驾舟寻他,并投下米粽,保护他的身躯不受侵扰。这一传统逐渐凝聚成端午最深沉的情感符号,是对一位贤者的纪念,也是对精神高地的永恒仰望。
但剥开层叠的粽叶,你会发现端午的源头并非只有这一脉清流。在吴越地区,人们追忆的是伍子胥的忠魂。他助吴国称霸,却因忠言逆耳遭遇不幸,尸身被投入钱塘江。那汹涌的“钱塘潮”仿佛是他千年不息的悲愤咆哮。而在曹娥江畔,流传着孝女曹娥的故事,她为寻父投江,孝感动天。端午的江水承载着多元而厚重的哀思与敬仰。
再追溯历史深处,端午节起源于更古老的生存祈愿。面对仲夏时节的疾病与毒虫肆虐,古人以智慧与勇气进行了一场集体禳灾。挂菖蒲、悬艾草、佩香囊、饮雄黄酒,以自然的力量驱除邪祟。龙舟竞渡最初或许也隐震慑水怪、祈佑平安的深意。这朴素的祛毒避疫之心,如艾草一样顽强地穿透岁月,一直延续至今。
粽香岁岁飘,龙舟代代喧,江水深处沉淀着千年的重量。这里有屈原沉悲鸣,伍子胥不散的激愤,曹娥孝亲的哀恸,更有古人对自然威胁的忧惧与对抗。端午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记忆的载体。当粽叶裹起糯米沉入水中,我们投入的是对逝者的追怀;当龙舟奋力击水破浪前行,我们划动的是对先贤精神的守护。这江水包裹着我们整个最深沉的情感记忆,那些被河水带走的灵魂与故事,在血脉中复活、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