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这个节日到底是怎么来的?有哪些有趣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源于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忠心耿耿,但遭到小人谗言,被楚王流放。眼看楚国都城将被秦军攻破,屈原心如死灰,于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表达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当地百姓纷纷划船打捞,并将米饭、鸡蛋等投入江中喂鱼虾。从此,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便划龙舟、吃粽子,以此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最有趣的有:

1. 划龙舟:人们组成队伍,划着装饰精美的龙舟,在江河湖海中竞渡,场面激烈壮观,象征着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

2. 吃粽子:粽子是用竹叶或苇叶包裹糯米、豆沙、肉等馅料制成的,形状像古代的角黍,寓意着屈原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3. 蒲草和艾叶:人们将蒲草和艾叶挂在家门口,认为这样可以驱邪避瘟,保佑健康。

4. 系五彩绳:五彩绳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寓意着吉祥如意,儿童佩戴可以保佑平安健康。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屈原的缅怀,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