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他投江后人们划船打捞、吃粽子来缅怀他,逐渐演变成传统节日。


端午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起源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紧密相连。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诗人,他忠心耿耿,主张改革,却遭到小人谗言和排挤,最终在国都被秦军攻破后,悲愤绝望,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为了表达对屈原的哀思和怀念,当地百姓纷纷划船在江上奋力打捞他的遗体,希望能找到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同时,人们还准备了许多食物投入江中,以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其中就包括用竹叶包裹的糯米团,即粽子的雏形。久而久之,这些纪念屈原的活动便逐渐演变成了全国性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如今,端午节已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人们通过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饮雄黄酒等习俗,不仅缅怀屈原的爱国精神,也祈求平安健康,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