焯水能去腥增香,羊心炒前焯一下更鲜美!
随着立冬的脚步渐近,天气逐渐转凉。这时,我们的舌头和脾胃会不自觉地提醒大脑,是时候享用羊肉来暖暖身子了。
在的北方,餐桌上一年四季都少不了羊肉的身影。手抓羊肉、羊肉串、羊蝎子、涮羊肉等各种羊肉美食,可谓是无羊不欢。而在南方,虽然羊肉的存在感在季节中有所起伏,但一到冬季,它又会让人不约而同地想起。
从历史角度看,对羊肉的热爱并非一蹴而就。或许是因为牛被视作农耕工具而受到尊崇保护,食用较少,再加上牛肉肉质相对硬实,古人尚未掌握适当的烹饪方法。尽管牛羊同属一类,但人们对羊的喜爱却更早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将诸多美好的意愿寄托在羊身上。
诸如“羊”在文字中的寓意,“羊”与“祥”“善”“美”等字意相通。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羊肉,它锁定了人们的味蕾和胃。
“羊”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字形突出了羊头上的双角,是典型的象形文字。这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羊的认知已经比较清晰,的养羊业也达到了一定规模。但当时的羊更多地是一种自然图腾,与龙一样象征着天赋的权力、身份和地位,能够享用羊肉的人非富即贵。
随着时间的推移,羊肉的做法越来越精细而多样。宋代羊肉风靡,《梦华录》中的花月宴便展示了一道羊肉名菜:杏仁玉羊。从周朝开始,羊肉的地位逐渐上升,直至唐宋达到顶峰。书中记载的羊肉做法多达四十余种,为我们今天摸索出了一套全面的吃羊方法论。
现代营养学认为,羊肉和牛肉的营养价值相当,富含易于吸收的血红蛋白铁,是补铁补血的优质来源。羊肉的锌含量也具有优势,每百克达到6g。锌元素的缺乏可能会引起味觉减退、食欲不振等问题,尤其关系到儿童的成长发育。
根据《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日常摄取120~200g禽畜肉类为佳,每周不要超过500g。在吃羊这件事上,如果还以南北饮食差异或羊膻味而拒绝羊肉,那就真的太可惜也太过时了。
清水涮羊肉,只需要简单的纯净水煮沸,夹起薄如纸片的羊肉轻涮后立即食用,就能最大限度地提取羊肉、醇香的本味。即便蘸上麻酱,也依然生津开胃,鲜上加香的满足感在舌尖和牙缝间爆发,毫无膻味或油腻之感。
好的羊肉品质是这一切的前提。宁夏滩羊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羯羊(即出生一个月内被的小山羊),肉质细腻绵软、无膻味。说到宁夏,就绝不能少了手抓羊肉这一美味佳肴。和涮羊肉一样,手抓羊肉也要吃出“原汁原味”的效果。羊排、羊脖是最适合制作手抓羊肉的部位,一边吃肉一边从骨缝找肉的乐趣令人相当过瘾。
除了这些吃法外,江浙一带也喜好“白切”的吃法,融合了更为复杂精细的烹饪技巧。以东山白切羊肉为例,需要文火慢炖十几个小时,只用盐调味。剔骨后的羊肉在秋冬干冷的阳光下凝结成块,虽然外表看似简单,但切开后却有脂肪和瘦肉特有的曲折纹理,肉质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