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为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
冬至将至,时值阴阳交替之际
随着“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的脚步渐近,我们迎来了每年的冬至节气。北京时间12月22日5时48分,这一天不仅是冬季的转折点,更标志着寒冬的正式到来。民间传统从这一天开始“数九”,意味着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正式开始。
在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为我们解读了冬至的文化内涵。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入冬后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在公历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到来。这一时节,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随后,太阳开始走“回头路”,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白昼逐渐变长,正如俗语所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随着冬至的到来,我国各地气候将进入最为寒冷的阶段,俗称“进九”。气象数据也显示,冬至前后常有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骤降。民间有“冷在三九”的说法,意指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尽管冬至时节天寒地冻,但在古人眼中,这也是遥望春天的时节。冬至被视为春之先声,意味着春天已渐近。自古以来,我间就有“数九”的习俗,从冬至起数“九九”八十一天,期间流传着不同版本的《九九歌》、《数九歌》、《九九消寒歌》。古人还会绘制《九九消寒图》期盼春天的到来。
在我国古代,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又被称为亚岁、冬节、长至节等。冬至一到,年关将近,外出的人们都会回家过冬节,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此时正值阴阳二气交替的时节,养生的重点是养心。建议保持戒怒戒躁的良好心境,作息方面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温;饮食方面宜温热柔软、忌生冷坚硬;锻炼时要动静结合、以微微出汗为度。冬至不仅是一个气象节点,更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养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