豉的意思和什么有关
关于词类活用与破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古代文人在运用和阅读时,对活用的词义的读音变化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破读”。从张守节、李匡乂到颜之推、陆德明,再到贾昌朝、王夫之等,都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文章强调了破读现象的产生与假借有关。在古书中,字少假借多,一字多音,为了区分假借字与本字,才有了破读的出现。例如“假”字,本义为“非真”,读如“贾”,但当假借为“休假”的“假”,则读为“价”。前者为初音,不必破读;后者则需要破读以区别假借意义。
然后,文章提到了唐代以前颜之推对破读问题的看法。颜之推是最早明确反对破读说的古代文人,他认为正音、借音之分是江南文人“自为凡例”,纯属部分文人的个别行为。他对经传中的词类活用并不改变其读音,认为异读在古代并不存在。
接着,文章引述了陆德明、贾昌朝等人的观点。陆德明虽然承认破读现象的存在,但他认为有的是古已有之,有的是近代才分读二音。无论是哪种情况,他都强调这是从老师那里传承下来的,需要加以辨析。贾昌朝则反对将异读说成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差别,认为这种现象是自然的,是书面语中的客观存在。他还强调了异读是针对文字而言的,而非口语词。
文章提到清代训诂家对异读现象的态度。王夫之认为一字异音是古代训诂家人为制造出来的,是为了区别同字异指的问题。而顾炎武等人则对古代蒙师的行为表示讥讽,认为他们过度强调异读而忽略了大道。钱大昕和卢文弨则强调了古人对于字训并不因为音读的不同而截然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