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首用在书信里的位置


顿首、稽首、再拜,这些敬词常常出现在言语或书信中,用来表达尊重和礼貌。一位深受尊敬的名人,在书信中使用这些词语时,他会肃然起立,恭敬地行拜礼。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行大礼的行为,显得极为可贵,令人钦佩。虽然外界并不知道他的这一举动,但对他来说,礼节的意义远超过形式。

孔子在向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时,曾委托他人代为传达,他向受托者拜了两次以表示送行(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可见,“拜”这一礼节甚至可以被“传递”或“快递”。

当季康子赠予孔子礼物时,孔子拜谢后接受,并说明自己还未了解礼物的性质,不敢随意尝试(康子馈,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在古代,人们送礼时常常当面拆开,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和重视。据说这一礼俗在日本仍被保留。那时,如果别人送的是食物,接收者还需要先品尝一下。孔子在接受礼物时的“拜”,或许是因为他还不了解礼物的性质不能随意食用,因此他特地做出说明,以避免失礼或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重视礼节当然重要,但也不能过于拘泥。如今社会已经变迁,我们不必再像古人那样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当“拜见”只是一种尊称时,直接下跪可能会让人感到惊讶甚至不适。就像现在网络流行语“献上膝盖”,其实并没有人会真的下跪。

无论别人是否知道,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杆秤,衡量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做人做事,应该真诚待人、灵活变通。在尊重他人的也要学会适应时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