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在不同地区的叫法一样吗
渭南青年网(编辑 姚和平)新春佳节之际,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到压岁红包了。那些印着烫金图案、外观美观且厚实的红包,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和长辈的美好祝福。每提起“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这句吉祥话已经成为新年的标配。如果有人问及红包的来历,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探寻红包背后的故事。
说到压岁钱与压祟钱的关系,“红包”在传统文化中就是春节时长辈给予孩子的压岁钱。这一传统起源于汉朝,最初的压岁钱是除了流通货币外的铜币,主要用于玩赏和辟邪。关于压岁钱的起源有一个传说:古时每年腊月三十夜晚,有一种名叫“祟”的小妖怪会出来吓唬家中的小孩,导致孩子受到惊吓而生病。民间形成了年三十晚上点灯守夜的习惯,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对管姓夫妇,为了防止“祟”伤害他们的儿子,母亲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让孩子玩耍,并将之放在孩子枕头边。半夜时分,“祟”出现时被枕边的金光吓退。管氏夫妇将此事迹告知邻居,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效仿,给孩子包“压祟钱”。因“岁”与作祟的“祟”同音,压祟逐渐演变为压岁,压岁钱的叫法也因此流传开来。
还有众多关于压岁钱的传说,尽管细节有所不同,但都包含驱赶妖怪、保佑孩子平安如意的寓意。这一传统逐渐演变成过年时给孩子们压岁钱的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
回到历史长河,东汉时期,皇帝会在腊月给文武发放年终大红包,包括钱币、牛肉和大米。到了唐朝,春节发放“洗儿钱”成为一种习俗,用于讨个喜兆。明清时期,皇帝会在新春赠予大臣“岁岁平安”荷包,而民间则用红绳串起铜板作为压岁钱送给孩子们。这种压岁钱常编为龙形,置于床脚,《燕京岁时记》中有相关记载。
民国以后,彩绳逐渐被红纸包装替代,内装铜币或大洋。如今,红包里的已经变成了。红包文化在时期曾短暂中断,但后来又逐渐恢复,并受到港台地区的影响,向回输传统。如今,派发利是已经成为岭南地区新年的习俗,不仅限于家长给孩子,也可以是长辈给晚辈、上司给下属、已婚人士给未婚人士。
随着时代的发展,红包文化也在不断演变。除了传统的纸质红包外,社交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开始热衷于用手机发送方便的网络红包。科技带来了便捷和乐趣,虽然网络红包没有了纸质的包装,但里面的祝福始终不变,甚至被赋予更多的新意。
作为贯穿人生活大小事的喜庆传统之一,红包文化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更新进步。它不仅是联系和传承整个人情社会的纽带,还展现了红色所象征的活力与好运。无论是婚嫁、添丁、新宅、开工还是生日等场合,发红包已经成为一种表达祝福和喜悦的方式。 (来源:工艺)请注意版权问题请尊重原作版权并删除侵权内容若需转载请标明出处感谢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