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灯笼的制作方法步骤新年小灯笼


在高明区杨和镇河西居委会的大塘面村,年过半百的刘东明以其精湛的花灯制作技艺闻名遐迩。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开始,他便跟随父辈学习花灯制作,四十年来,他的双手未曾停歇,各式各样的花灯经过他的手层出不穷。

走进刘东明的家,你会看到他在昏黄的灯光下,一边用竹篾扎制花灯骨架,一边解说其工序。他对每一个细节都极其讲究,竹篾经过火烤微弯后,一角的苍遒竹褶便应运而生。“弯曲部分需用火稍作处理,才能更好地塑形。”他说。

客厅内,高高挂起的竹架上错落有致地摆满了花灯,一旁的刘东明正专心致志地用毛刷在花灯骨架上裱糊彩纸。对于他来说,春节要卖的花灯已经制作得差不多了。尽管年岁已高,这样的场景已陪伴了他四十年。

“除了彩纸是彩印的,其余全是手工制作,相当耗时耗力。”刘东明介绍,制作花灯需要经过十多道工序,如破竹篾、扎灯骨、糊灯纸等,一盏80厘米的大花灯往往需要大半天的时间。选材方面也十分讲究,一般选用生长两年左右的竹子,太嫩易收缩,太老易折断,而且竹子裁剪得越精准越好。

谈及手艺,刘东明坦言刚开始扎花灯时十分辛苦,削篾条时稍有不慎就会被竹丝刺伤。他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基本掌握要领。煮浆糊也有技巧,要将原材料按比例调配好,才能有足够的黏性,使纸粘上去不会发霉也不会发黑。

谈话间,刘东明已把打磨好的竹篾慢慢打弯做成圈,再用砂纸、浆糊缝合。砂纸虽然脆弱,但在他手中沾上自制的浆糊后变得坚韧。浆糊与砂纸紧密地缝合了竹篾两端,形成了一个结实的椭圆形竹架。接着就是贴上有传统喜庆人物或吉祥寓意的花纸,如子孙满堂、灯花报喜等,让整盏花灯焕发生机。

今年刘东明共制作了66盏花灯,其中50多盏是本地及邻镇的村民预订的。他解释称,“66”寓意“六六大顺”,每年他都会制作足够数量的花灯,希望新的一年吉祥顺利、安康幸福。

刘东明出生于一个花灯世家,从小便跟随父辈学习彩扎技艺。他回忆道,小时候的花灯生意兴隆,一个花灯就能卖到五分钱左右。随着生意的缩减,家里的兄弟姐妹都选择了其他行业,只有他坚持继承了这门手艺。经过多年的磨炼和学习,他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和多种技艺,如行糊手法、用纸丁捆绑粘接、绘画、剪纸等。

尽管手工制作花灯的艺人如今在高明已经寥寥无几,这门传统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但刘东明依然没有放弃。他认为,传统花灯的魅力在于其纯手工制作,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他努力将这门几乎失传的手艺传承下去,将高明本土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

为了让高明花灯走得更远,刘东明也致力于培养下一代人的保护意识。他会在学校传授手艺,倾尽所能地教授学生。他还与其他民间艺人一起讨论如何推陈出新,打造现代人喜欢且带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制作品。

视频/佛山日报记者具宣冶与实习生叶向阳共同拍摄制作

图片/由杨和镇宣文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