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偕老什么意思啊

在古代,男女缔结婚姻时也有一种法律凭据,那就是婚书。不同于现代的结婚证在婚前领取,古代的婚书在订婚之时就已经被双方签立。婚书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唐代婚书,它们被保存在敦煌文献中。
婚书的起源并不仅仅限于唐代,实际上早在周朝就有婚书的存在。当时的婚书被记录在竹简或木板上,男女双方各执一半,作为婚姻的凭证和依据。传统婚书是对应“六礼”的书面表达形式,也被称为礼书。
“六礼”指的是从求婚到完婚的整个流程,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个环节。由于六礼过程过于繁复,不适合普通百姓操作,因此在秦汉之后的平民阶层中进行了简化。到了宋代,朱熹在《朱子家礼》中将之精简为纳采、纳征和亲迎三个主要环节,保留了婚书产生的重要环节。
宋代的婚书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成为了一种文学作品。婚书的正文采用四六文,文体典雅,辞令优美,大量用典。形式上,宋代婚书多为叠幅形式,叠三幅为一封。
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娶妇》中对婚书的记载非常详细,包括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籍贯以及祖宗三代名号等都要写入婚书。可见古人对婚书十分重视。
虽然婚书十分受重视,但在现实中毁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在一个故事中,金朝奉将女儿许给秀才韩师愈后,因韩家贫穷而想毁约。但太守根据婚书可查、聘礼已收的情况,将女儿断给了韩师愈。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婚书的严肃性和法律效力的也反映了女性在古代婚姻中的不利地位。一旦订立婚书,女方便失去了毁约权。
到了清代,婚书有所简化,被称为“鸾书凤笺”或“龙凤帖”、“鸳鸯礼书”,上面会写明新人的生辰八字、聘礼以及行礼的吉日吉时等信息。清代的婚书设计精美,如同奏折般折叠收藏在A4纸大小的文件夹里。
无论是古代的婚书还是现代的结婚证,都只是法律上认定夫妻关系的凭据。要想让婚姻和谐美满、家庭幸福安康,夫妻双方还需要互相尊重、忠诚守信。
本文参考了牛城、郑州日报、光明网微信公众号以及澎湃新闻等来源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