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谭学讴讲了什么道理


西汉时期的戴圣在《礼记·学记》中明确提出:“古之王者,君民,教学为先。”这揭示了自古至今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在知识的当代社会,教育更被视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

“教”,这个字本身就蕴深厚的文化内涵。《说文解字》对此的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也”,意味着教师的行为和操作会深深影响学生的模仿和学习。“教”与“学”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了教学的主体。这一点在《增广贤文》中也得到了印证:“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同样强调了教学方法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去激发被教育者的潜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从“薛谭学讴”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传说中,薛谭和秦青都是秦国擅长唱歌的人。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但在未完全掌握秦青的技艺时就自认为已会,于是决定返回。秦青并未阻止他,而是通过一首高歌,震撼了薛谭,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蕴深刻的道理。

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学习者的天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都决定着学习成果。薛谭虽然有一定的天赋和对唱歌的浓厚兴趣,但在向秦青学习过程中,他可能掌握得比较快、比较好,但在学到一部分知识后便认为自己已经领悟了全部内容。这种骄傲自满的态度是学习过程中需要避免的。

薛谭在秦青的高歌面前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知错就改,这说明他是一位可塑之才。这种领悟和自省能力也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实这也反映出“学”的另一面:学生的领悟和自省能力同样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外,教师的专业实力和教学方法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韩愈曾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教学的基础,而适当的教学方法则能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

秦青作为歌者兼教师,他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都值得称赞。他的歌唱技艺超群,在告别宴上的高歌震撼了薛谭,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秦青的教学方法也非常巧妙。他了解薛谭的心理,通过歌声这一纽带与薛谭交流,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激发其学习热情。秦青的做法不仅让薛谭领悟到了学习的真谛,也让他明白了虚心学习的重要性。这正是教学的典范。秦青用自己的教学方式让薛谭悟出学海无涯的道理;他的指导对薛谭后续的学习起到了关键作用。《礼记·学记》中的理念也与秦青的教导方式相吻合强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启发式教育的价值。因此可以说秦青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歌者更是一位杰出的知识传授者。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教与学的启示:作为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还要选取正确的启发方式巧妙教学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为师之道”。同时这也让我们思考教育的本质或许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习者的思维方式、选择能力、审视自身优缺点的独立成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认知方式。“薛谭学讴”故事中的秦青正是从认知和思维方式上为薛谭打开了新的视角这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