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解释全诗的意思


说到李白,这位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留下的诗篇众多,流传千古。人们往往忽视他创作这些诗歌时的年龄。实际上,李白在青年时期就已展现出不凡的才华,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佳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登锦城散花楼》等作品都是李白在二十出头时的杰作。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峨眉山月歌》,是李白二十四岁时的作品。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二年的秋天,李白决定离开故乡四川,开始他的远游生涯。这首诗正是他在离开四川,乘船沿长江舟行的旅途中所写,它描绘了一幅蜀江行旅的壮丽画卷。

诗的每一句都饱含深意,开篇“峨眉山月半轮秋”,描绘了高峨的峨眉山下半轮秋月的美景,秋天是景色最美的季节,李白借此表达了他远游的季节和出发地——峨眉山。接着,“影入平羌江水流”,江水澄明,月影倒映其中,展现了流动的平羌江上的美景。这里的平羌江是此诗的第二处地名,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舟行途中的景色变换。

诗的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进一步描述了李白的行旅轨迹。清溪、三峡、渝州,这些地名串联起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夜泊清溪,顺流直下三峡,最后抵达渝州。诗中的“思君不见”既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之情,也寄托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这一构思巧妙之处显而易见。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期的杰作。这首诗虽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却巧妙地将五个地名融入其中,展现了他卓越的诗歌才华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诗中大白话的表达方式,却蕴深刻的情感和意义。这首诗被后人誉为古今绝唱,深受好评。明代《唐诗广选》评价道:“如此等神韵,岂他人所能效颦?”的确,李白的才华和创造力在诗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