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一充电就显示温度过低停止充电怎么办


冬至已至,数九寒天拉开序幕。随着冷空气越发活跃,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气温骤降,电池的电量也在迅速下降。每到冬天,手机频繁遭遇关机窘境,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也大幅下降。难道电池也像人一样,会在寒冷的冬季“感冒”吗?

随着冬天的深入,不仅仅是手机,就连新能源车也难逃电池的困扰。在南方温暖如春的日子里,手机与电动车都能正常运行,可一旦来到寒冷的北方,问题便接踵而至。哈尔滨的冰雪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他们带着手机兴致勃勃地想要记录下每一刻,却没想到手机电量不抗冻,很快就黑屏关机了。

一位北京东城区的新能源车车主也反映,他的电动车在冬天的实际续航里程只有官方标称值的七成左右。电动出租车司机更是苦不堪言,冬天的充电费用比其他季节翻倍,行驶距离缩短,给运营带来不小的压力。

那么,电池真的会被“冻”坏吗?华西都市报等媒体进行了一项实验。在恒温恒湿的实验环境下,对手机进行了耗电测试。结果显示,在较低温度下,电池的电量消耗速度明显加快。这也证实了电池确实存在最佳使用温度。

无论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还是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大多使用的是锂电池。锂电池虽然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充放电次数多、环保便捷等优势,但它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不耐低温。手机正常工作温度范围为0℃至35℃,最佳使用温度为22℃,而极限温度则达到-20℃至45℃。

这是因为锂电池的工作原理与温度密切相关。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锂离子需要在正负极之间移动,而低温会干扰这一过程,导致化学反应速度变慢,电解液阻值增大,锂离子穿越性能变差。这样一来,电池的“内耗”增加,输出的电流自然就小了,电量也就减少了。

为了改善电池的“抗冻”能力,保暖是首要之举。在寒冷的冬季,我们可以把手机放在衣服兜里保暖,甚至使用专用的“暖宝宝”来保持电池的温度。对于新能源车的电池,也有各种保暖措施,如安装保温系统,让电池包回到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池的“抗冻”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比如国内首条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的寒地电推船“领航之星”,已经成功下水运行。这种电池能够克服-30℃的低温环境,续航长达8小时,单次航程约100公里。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专家在探索如何提高电池的抗冻性能,如深圳一家公司最近取得的“一种低温抗冻智能手表电池仓”的专利,能够有效减少热损失,提高设备的保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