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当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中秋节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月饼并非自古便有。尽管存在如“太史饼”等美好的传说,但事实上,作为中秋节的标志性美食,月饼的出现时间相对较晚。南宋时期,首次出现了被称为“月饼”的面食,但这与中秋节并无关联。在南宋的《武林旧事》等书籍中,所描述的“月饼”,更像是一种日常美食,与今日所见的月饼相去甚远,其形状更像是包子,是通过蒸制而成的。

两宋之际,中秋节的习俗在《东京梦华录》等书中有着详细的记录。当时,酒店会售卖新酒,因此喝新酒成为中秋节的传统活动。在食物方面,人们更偏爱于刚刚上市的螃蟹以及石榴、榅勃、梨、枣、葡萄、枨橘等时令水果。晚上,人们会赏月,富贵人家会在家里张灯结彩,而普通人家则会到酒楼欣赏各种表演,热闹非凡,直至通宵。当时的中秋风俗中并没有吃月饼的习惯。

相传,在元代,为了反抗外族,以饼作为暗号,约定在八月十五日。从此,中秋节有了吃月饼的习俗。但这更多的是一个民间传说,并非真实的历史。明朝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才开始流行。

嘉靖年间的《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杭州的中秋节时,民间开始互相赠送月饼,寓意团圆。当时的月饼与今日有所不同,其特点是尺寸巨大。明朝的《帝京景物略》描述,八月十五祭月时,所用的月饼必须为圆形,且尺寸之大,有的直径甚至达到二尺(约66厘米),宛如自行车的轮胎。这种巨无霸月饼当然非一人可食,全家共享,正是团圆的象征。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清代,皇宫中甚至出现过数十斤重的大月饼。

随着时代的发展,月饼的口味也在不断创新。如今,除了传统的豆沙、枣泥、五仁、蛋黄、莲蓉等口味,各种新奇口味的月饼如巧克力月饼、鲍鱼月饼、榴莲月饼、烤鸭月饼等层出不穷。相较之下,古代的月饼口味则相对单一,多为实心面饼。一些今天我们熟悉的口味,如莲蓉月饼、冰皮月饼等,其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例如,莲蓉月饼的经典口味是在莲香楼创立后的百年左右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上海著名的鲜肉月饼则有可能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才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