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意思


人与天道的博弈:人事之便宜与人性之滋养之间的微妙平衡

一个人如果在人事上取得了便利,很可能就会在天道的安排上受到一定的亏损。这如同追求世间的滋味,虽一时享受到了滋益,但最终可能会招致人性上的损失。《菜根谭》中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我们时常告诫自己:“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对待人和事,不应贪图眼前的小利,而应守住自己的本分,不贪心才能保持稳定。美酒虽好,却应适可而止;好花虽美,也不应贪心多看,因为它们的美好并不在于你能拥有多久,而在于你能否欣赏到它们的瞬间之美。

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应被荆棘所困,以免将来子孙被牵绊。面对人生抉择时,我们必须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是否符合天道和人性。如果我们贪图了牲禽的滋养,最终可能会损失人性的本质;如果我们占尽了人事的便宜,很可能会在精神层面遭受亏损。

让我们想象一个情境:如果有人试图劝说先友不必愧疚自责以求得快乐。这样的劝说可能看似合理,追求幸福和快乐是每个人的。问题在于道德感和良心对人的支配力量是巨大的。即使面对同样的遭遇,不是每个人都会像先轸那样愧疚自责。他的行为表明他是一个有道德感、凭良心生活的人。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感和良心。先轸的愧疚感体现了一个普通人的道德感和良心。我们并不总是从良心的角度出发来做事,也并不总是清楚自己的良心是什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摆脱道德感和良心的支配。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与自己的心过不去,最终发现自己斗不过自己的心。因此可以说,我们并不总是自己心的主人,而是它们的。从这个角度看,先轸的行为是受到了良心的驱使。

那么如何避免良心的惩罚呢?古代儒学大师们提出了许多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即尽心才能心安理得;当义利冲突时,应选择舍利取义。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是否符合良心的要求。孟子的“四端”说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良心存在,我们需要时刻保护和发扬它。此外当面对欲望和道德之间的冲突时我们需要明确义利之分不能见利忘义有时需要舍身取义。

古人云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菜根谭》。这里的天道和性分看似玄乎实则简单。在人事上占到的便宜并不意味着你真的得到了什么在某些方面得到的便利可能在其他方面需要付出代价。真正明智的人知道人生的美好不在于你能拥有多久而在于你是否能欣赏到它们的瞬间之美是否能在心中感受到人性的滋养和天道的平衡。如果一个人总是贪图别人的便宜最终可能会陷入良心的谴责和孽感中生活质量也会因此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追求便利和滋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心的平衡和修养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