蕤宾调的古琴曲大全
古琴的曲调,绝大多数是按照正调定弦来演奏的,例如脍炙人口的《梅花三弄》和《流水》。古琴曲并不局限于正调定弦,还有许多不同的调式,如《阳关三叠》和《捣衣》等,这些调式在现代被琴人们统称为“外调”。
对于初学者来说,“外调”的定弦并非易事。虽然现代琴学教材也标明了各种调式的定弦方法,但很多初学者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难以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本文将从另一个角度,尝试进行简单的剖析,以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
古琴中的“外调”,旧时的称谓多种多样。有的以“某某调”命名,有的则以“某某均”称呼(“均”古通“韵”)。甚至还有以个人感受命名的,如“泉鸣调”、“小碧玉调”等。这些称谓中,“某某”有时是用十二律来代指,如黄钟调、黄钟均,蕤宾调、蕤宾均等;有时则用五声来代指,如宫调、宫均,徵调、徵均等。一种调式,多种称谓,甚至不同的调式会有相同的称谓(如正调与紧五弦都有“仲吕调”之称)。这些不同的称谓,实际上是琴家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出的结果,体现了琴家的智慧。
古代的转调原理基于“十二律旋相为宫”,即用十二个律位分别作为一种调式中的“宫”(即现在的首调唱法中的1)。古琴只有七弦,不像弦钟或编磬等乐器容易实现“十二律旋相为宫”,因此实际运用中并没有十二个调。
历代琴人通常先定一调为基准(多用三弦为宫的正调),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紧或慢琴弦,使此调中的五音分别成为新调中的宫(1)。为了让初学者更容易理解,我们可以暂时将古琴的这种调弦方法称为“七弦旋相为宫”,即七条弦分别作为一次新调中的“宫”(1)音。虽然古琴有七弦,但通常有两组弦为同声的位半关系(即八度关系),因此“七弦旋相为宫”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五弦旋相为宫”。这种变调方法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民间所说的“五调朝元”,但“五调朝元”常指乐曲的一种变奏方法,而此处是通过改变宫的位置来得到一种新的调式,因此两者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古琴的七条弦中,小勾间里弦九徽与外弦十徵的两处泛音,除了宫弦和角弦这一组小勾间外,其他两弦此处的泛音都相等。大勾间里弦七徽与外弦九徵的两处泛音也是如此。根据这两个泛音相等的原理,可以调整琴弦,或紧或松,一一对应,这也是泛音调弦的一个重要依据。
为何宫弦和角弦这一组小勾间的两处泛音不相等呢?原因在于“音始于宫,宫无母声”,“音穷于角,角无子声”。清角(4)和变宫(7)是宫、角二音的母和子,而古琴仅使用五声,不杂入变音,因此清角(4)和变宫(7)这两个变音在古琴中并不常用。泛音如此,按音也是同样的道理。宫弦十徽与角弦九徽的按音并不常用,通常使用的是宫弦十徽八分的角(3),角弦八徽五分的宫(),这也是辨别宫、角两弦的一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