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所表达的情感


登泰山之旅

姚鼐描绘的泰山,阳面一侧,汶水向西流淌;阴面一侧,济水向东流淌。阳光照射的谷水都流入汶水,而背阳的谷水都汇入济水。分界南北的,便是古老的长城。最高的山峰是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的十二月,从冒着风雪出发,经过齐河、长清,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最后到达泰安。在那个月的丁未日,我与知府朱孝纯的子颍从南麓开始登山。山路四十五里,都是用石头砌成的石阶,石阶总数超过七千级。泰山正南方向有三个山谷。中间的山谷环绕泰安城而下,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最初沿着这条道路进入,走了一半的路程,翻过了中岭,然后沿着西谷前行,最终到达了山顶。

古代的登山路线是沿着东谷进入,那里有被称为天门的道路。东谷,也被古人称为天门溪水,我并未走过。现在我经历的中岭和山巅,以及挡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称之为天门。道路中弥漫着迷雾和冰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但是当我登上山顶后,看到苍山被雪覆盖,明亮的照耀着南方。晚上,我看着日照下的城市、汶水和徂徕山如画般的美景,而半山的云雾则像是一条飘带。

在戊申晦日的五更时分,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等待日出。大风扬起积雪打在脸上。亭子的东面,脚下都是弥漫的云雾。渐渐地在云中看到像几十颗樗蒱一样的山峰矗立,那就是山。天边云际出现一线异色,须臾间变成五彩斑斓。太阳升起时,像朱砂一样鲜红,下面有着晃动的红光承托着它。有人说,那是东海。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有的被太阳照亮,有的则处在阴影中,呈现出各种颜色,都像佝偻着身子。

亭子的西边有岱祠和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位于碧霞元君祠的东边。这一天在观道中看到的石刻,从唐朝显庆年间开始;那些古老的刻字都已模糊不清。偏僻的地方石刻都因为不在路上而未被前往。

山上石头多而土壤少。石头是苍黑色的,多为方形而少圆形。树木稀少,松树生长在石头缝隙里,树顶都是平的。因为冰雪覆盖,没有瀑布和水流的声音,也没有鸟和野兽的踪迹。在日观峰数里之内没有树木,积雪与膝盖齐平。

这就是姚鼐笔下的泰山之旅。

【情景默写答案】

1.《登泰山记》开头,姚鼐描述了泰山的地理位置:泰山之阳,汶水向西流淌;阳谷皆入汶,阴谷则汇入济水。

2.作者在文中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大风扬积雪击面”与“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的景象,展示了泰山日出前风雪交加、云雾缭绕的环境氛围。

3.立足日观亭上,作者看到了云中耸立的山峰像樗蒱一般的小巧玲珑;通过夸张的手法反衬出作者的高远视野。

4.描述泰山日出时,作者没有详细描绘太阳半圆形的跃出海面的景象,而是通过“正赤如丹”和“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简洁描绘来展现朝阳的生机与力量。

5.侧面描写在《登泰山记》中运用得巧妙。如通过描述石阶的数量来暗示泰山的高峻;再从山顶俯视时的云雾缭绕和日观亭时的云雾弥漫来侧面烘托泰山的气势雄伟。

6.文章结尾描写泰山的严冬景象,“无鸟兽音迹”烘托出冬日的寂静;“而雪与人膝齐”与前文的“大风扬积雪击面”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