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蝈蝈蟋蟀是一样的吗


随着夏季的到来,昼长夜短,太阳的热量悄悄注入生物体内,赋予它们旺盛的生命力。鸣虫,这个与夏夜紧密相连的生物,在这个季节开启了它们的盛大演唱会,为大自然献上一曲“夏意盎然”的赞美诗。

当你在一个明媚的日子里,漫步在路边、公园、郊野、田地时,你可能会遇到这些小精灵。如果你能够识别它们,那么这无疑是对它们热情歌唱的最好回应。

蝈蝈,广义上是对某些大型鸣虫的通称。尽管通常提到的蝈蝈大多指优雅蝈螽和暗褐蝈螽,但它们的差别并不大。优雅蝈螽身体呈绿色,翅膀较短,成虫主要在盛夏到9月期间出现;而暗褐蝈螽的身体则为草绿偏褐色,翅膀较长,成虫出现在初夏,一直持续到8、9月,比优雅蝈螽更早出现,民间俗称夏蝈蝈儿。

尽管长着翅膀,蝈蝈却是一个不能飞的主儿。它们的翅膀已经退化,依赖健壮的腿蹦跳移动。移动能力的限制使得蝈蝈的迁徙能力较差,不同地域的蝈蝈体色和鸣声都有所不同。这多彩的体色和鸣声,也成为鸣虫赏玩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蝈蝈没有声带,鸣叫靠的是摩擦翅膀上的发声器官。大多数鸣虫都是雄性才会发出。在求偶时,雄性蝈蝈会依靠摩擦翅膀上的发音器来吸引雌性。除了,外形上也能轻易区分蝈蝈的雌雄,最明显的是它们的“尾巴”。性成熟后,雌性蝈蝈的尾部拥有剑状的产卵器,用于在土中产卵。

在南方,人们称一些鸣虫为马蛉,而金钟儿则是北方的叫法。名字中透露出一种的气息。明朝文学家在《畜促织》中描述了一种称为金钟儿的鸣虫,它的鸣声悠扬,如金玉发出,令人心旷神怡。

金钟儿的身体呈黑色,头尖身子大,像放大了的西瓜子加上三对脚。虽然外表并不出众,但它的鸣声却被玩虫的人士交口称赞。据说好的金钟鸣叫起来,类似于北里走街串巷的剃头匠手里拿着的唤头所发出的金属泛音。

除了地上的鸣虫,还有树上的歌手——竹蛉。树蟋身形小巧,仅有大约两厘米长,体色浅绿或浅黄,前翅透明如纱。它们头上的纤细又颀长的触角,增添了一丝仙气。在专业的书籍中,有绝佳的描述——“雄虫,似琵琶形”,形象又生动。

鸣虫文化历史悠久,《诗经·七月》中已有关于鸣虫的记载。唐朝的《开元天宝遗事》中则提到了宫中妃子们用小金笼装蟋蟀,置于枕旁听其声。到了宋朝,斗蛐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娱乐活动。

野生鸣虫的成虫生活时间短暂,因此人们开始人工培育鸣虫,并创造了许多用于饲养鸣虫的虫具。虫具已经成为鸣虫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好的虫具还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与鸣虫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也比比皆是。例如余光中和流沙河先生都曾为蟋蟀写下诗歌,表达思乡之情和对自然的感慨。

随着城市的发展,野生鸣虫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但随着城市绿地的增多和生态环境的恢复,这些自然的歌手正慢慢回到我们的身边。2019年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出的“鸣虫主题展览”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欣赏鸣虫的机会。也许某一天夜里,你走在熟悉的小路上,会被这些陌生又熟悉的低鸣所吸引,感受到生活的诗意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