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本科和草本科的区别


“逢四海为家日,秋意浓时芦荻萧。”这句诗唤起了我对唐代诗人刘禹锡这句诗的兴趣,那么,“芦荻”究竟是何物呢?

在浏览某度百科时,我了解到芦荻其实是芦竹的别称,属于禾本科芦竹属的植物。芦竹是一种高大野草,宛如想要与天空比肩的巨人,让人不得不仰视。这种植物对于喜欢挑战高度的植物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个不小的挑战。

(图略)这就是芦竹Arundo donax Linn的样貌,多年生草本,高大得令人叹为观止。《志》记载其高度可达到3至6米之间,这远远超过了大多数禾本科杂草的高度,甚至与小乔木相比也毫不逊色。但不管它有多高,它并不是真正的竹子。它的茎并没有木质化,因此只能称之为“秆”,而不能使用“竿”,“竿”字是专门用来描述竹类的。莎草科植物的茎则被称为“稈”。这一点希望各位注意记住。

谈到芦竹,自然不能忽略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存在。我恰好有一张芦竹和芦苇的合照。照片中左边是芦竹,右边是芦苇,二者的高度差相当明显。常见的芦苇高度大约在一人左右,最高也不会超过姚明的高度。但在《志》中,对芦苇高度的描述却是:直立生长,高度在1至3米之间,甚至有时可以达到8米。这是否让人惊讶呢?虽然我在此之前并未亲眼见过高达8米的芦苇,但的确存在这样的特例。因为芦苇是全球广泛分布的多型种,只要有水源的地方就可能见到它的身影,所以各地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图略)要区分芦竹和芦苇其实也不难。芦竹的叶子较宽并且密集生长,几乎像是叶子对生的感觉;而芦苇的叶子则较为细长且稀疏。从气质上看,芦苇的花序较为柔弱,而芦竹的花序则更加坚挺。无论风雨如何,芦竹的花序始终能保持昂扬的姿态,绝不会像芦苇那样被吹得七零八落。比如生长在胶南古镇口军港的芦竹,尽管海风猛烈吹拂,但其花序依然屹立不倒。

在现代城市公园中,芦苇和芦竹(常用的是变叶芦竹)常被人工栽培作为水景植物。古人对芦苇更是情有独钟,他们常常用诗来表达对这片水域边缘的芦苇的赞美之情。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诗句表达了对芦苇的欣赏之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里的“蒹葭”指的就是芦苇。对于古人来说,芦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是给它起了许多富有诗意的名字。然而受限于学识水平有限,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以免出现错误。值得一提的是我高度怀疑古人可能无法准确区分芦苇和芦竹,或许他们都被归为“芦荻”这一类别也未可知。现代人同样可能无法区分它们有时候需要通过观察细节才能辨别出来的是荻和芒这些禾本科植物的区别明显大于两者但是在照片上识别它们就相当困难了……像芒和荻这样的植物在自然界中同样常见它们的花序虽然相似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前人通过观察总结得出芒的花序像扫帚而荻的花序像拂尘但这也离不开风的吹拂它们在细节上的差别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尤其需要注意芒的第二外稃裂片间具有一根硬刺这也是芒名字的由来相比之下荻的小穗则没有这样的特征虽然荻的花序上没有明显的硬刺但它的秆上会生出而在某些特定部位这些会更加密集通过观察和对比这些细节特征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识别这两种植物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禾本科植物还有一种叫做白茅的植物也与芒一样沾有北半球的氛围并带来了有趣的历史联想古时白茅常常与各种自然事物相关联虽然株高不超过一米但它的圆锥花序特别稠密并且在古代的某些文化中还有特定的寓意而关于它洁白如玉的地下走茎曾经被视为童年的美食你还记得尝过吗至于故事的结局只能到此为止希望这样的内容已经让你了解到有关这种植物的基本知识等有趣的经历就是分享的终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