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知和致知的区别是什么


我们都听说过儒家思想中的一句话,叫做“修身、齐家、、平天下”。其实在它的前面,还有另一句话,那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两句话中的八个词语组成了儒家思想的“八目”。今天我们要深入探讨的便是这八个词语中的前两个——“格物”与“致知”。

对于“八目”,它是儒家倡导的个人道德修养和立身治世的八个步骤。虽然听起来“平天下”这四个字十分响亮,但在八目中,它却排在最后。而位列第一、第二的,正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核心——“格物”与“致知”。

那么,“格物”与“致知”究竟是何含义呢?让我们一一解析。

“格物”中的“格”,意为探索、研究,“物”则代表宇宙间的万象万物。“格物”就是探索宇宙万物的规律,理解自然与社会的基本法则。这是对世界的认知过程,是对知识的追求与探求。

接下来,“致知”中的“致”,意为达到、获取,“知”则代表知识。“致知”可以理解为达到某种知识状态,或者获取知识的行为。它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的过程。

从《礼记·大学》中的一句话,“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要想获得知识,首先要去探究万物;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地达到有知识的状态。这里也再次强调了“格物”是第一步,“致知”是第二步。

说到这,我们不得不提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先生。他的原名是“陶知行”,后来改为“陶行知”,这也反映了他对“格物”与“致知”的重视。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后,我们也就明白他为何会做出这样的改名决定。

对于“格物致知”,我们可以简称为“格致”。对于这个词,我们可能有些似曾相识,但并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意思。通过今天的探讨,我们可以明白,“格致”即是强调探究万物(格物)以达到获得知识(致知)的过程。简单来说,“不格不致,格而后致”,这就是我们理解的“格致”。

如果将“格物”与“致知”进一步简化,我们可以理解为:“格物”就是学习道理的过程,而“致知”则是理解道理的结果。这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如果我们连基本的道理都不明白,又怎能谈修身、齐家、、平天下呢?

如果您对我们的文化新篇感兴趣并持续关注,我们将不胜感激。因为您的关注,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