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黍离离彼稷之实翻译


《诗经》中的诗意盎然,字字句句都仿佛带着古老的香气。初春之际,周朝的采诗官带着木铃铛,走遍大江南北,搜集各地的歌谣,从而诞生了这部充满乡村田野气息的诗集《诗经》。

翻开《诗经》,就像走进了一部展现先民日常生活的历史长卷。劳动、婚恋、服饰、美食……无不囊括其中。在这部历史长卷中,一场三千多年前的美食之旅就此展开。

说到美食,首先要谈主食。在三千多年前,先民们的主食种类丰富,包括黍(小米)、麦等。在名篇《硕鼠》中,就描绘了先民们对剥削者的,其中也提到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粮食。除了这些,还有稷(高粱)、荏(大豆)等五谷杂粮。先民们也食用面食,《大雅·公刘》中就提到了干粮。

在重庆,这些五谷杂粮是许多家庭餐桌上的重要食材。小米、高粱、大豆等都可以熬粥、蒸饭、烧肉,而用于蒸鲊(一种食物制法)则更受重庆人的喜爱。比如小米蒸排骨,就是一道美味佳肴。

说到蔬菜,《诗经》时代的人们采集和种植并重。《关雎》和《鲁颂·泮水》中就提到了荇菜和茆(莼菜)的采集,而《豳风·七月》则描述了先民们种植的场景。在那个没有炒菜的年代,人们多用煮的方式来处理蔬菜。莼菜是重庆石柱的特产,含有丰富的胶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着消肿、解毒、美容、减肥的功效。

除了主食和蔬菜,肉类也是先民们餐桌上的重要部分。《诗经》中描述了各种牛羊鱼的享用方式,包括烧烤、煮汤等。而且,花椒酒在那个时候就成为了烤肉的一种调料。《鲁颂·閟宫》中提到的“毛炰胔羹”,指的就是肉片汤。可见先民们对肉类的烹饪方式已经相当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