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到底是什么形状
悠悠往事——割枋记
在辽阔的白鹿原上,人们对棺材有着独特的称呼——枋。而制作棺材的过程,也被赋予了深沉的情感和隆重的仪式,称为“割枋”。
割枋,在百姓生活中,堪称一件盛事。只要家中有年过六十的老者,儿女晚辈们都会提前准备寿衣、寿材,为百年之后的安宁做好打算,这也是孝顺的重要体现。回首刚的年代,人们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例如,割枋的时辰要选择在农历有闰月的年份,以为这样不会对老人的阳寿产生影响。
这割枋的手艺,非寻常人可为,因此被称为“枋木匠”。他们踏进主家的大门,便会被当做尊贵的客人招待。因为他们要为长辈在另一个世界搭建住所,若是招待不周,人们便会担心那屋子的质量。无论家境如何贫寒,这几天都要为匠人们准备丰盛的食物,天天有肉有酒。
制作枋的木料被称为“枋块子”。枋的款式繁多,其中四页瓦最为昂贵,它由四页木板浑然一体组成,无需拼接,既牢固又美观。大多数家庭只能选择十二圆,那是当时的主流,也没有谁因此而嘲笑谁。在旧社会,买不起枋的家庭比比皆是,有的只能临时拼凑木匣以作收敛。
匠人进门前,主家人会把枋块子、枋档移至院墙下等候。那时的割枋完全是手工操作,匠人们使用的工具简单而实用:斧头、锯子、凿子、推刨、尺子、墨斗以及胶锅。板与板之间的连接处需要涂胶,使用的是牛皮胶。连接处通过公卯和母卯相套而成,坚固无比。而枋底和梆的连接更是匠心独运,除了套卯外,还使用木扒子(楔子)进行固定。
上枋底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如同人们平时盖房上梁一样重要,只不过一个是为生活所建,一个是为百年之后所备。一般家庭都会在这一天选择良辰吉日,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亲戚们通常会带上烟、酒、红绸和鞭炮作为礼物前来祝贺。主人家也会招待宴席款待来宾。仪式开始时,鞭炮齐鸣,匠人和主人共同完成上枋底的工序。此时主人会赠送礼品以表达感谢,随后宴席开始。客人们向主人的长辈敬酒祝福,宴席间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酒足饭饱之后,亲朋好友会帮忙把枋抬进屋内放置妥当。随后再请油漆画工来为棺木进行最后的装饰美化。如今,白鹿原上的人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土葬习惯。很少有人能请到枋木匠了,一般都是在店铺里购买机器制作的成品棺材,没有了太多的讲究。随着时代的发展,“枋木匠”这个行业可能会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