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会节目表演顺序有什么讲究


当我们观看戏曲、春晚或各类演出时,常常会听到“压轴戏”、“压轴嘉宾”这样的说法。通常,人们认为这指的是最后一个登场的节目或人物,是整场演出中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

但“压轴”真的表示最后一个节目吗?“压轴”这一词汇在传统戏曲中,实际上有着更为深远的含义。它并非表示最后一个表演,而是指倒数第二个上场的表演节目。在清代及民国初年的传统戏曲中,一演就是一整天的剧目通常会按照特定的顺序来安排,如“开锣”、“早轴”、“中轴”、“压轴”,以及最后的“大轴”。这里的“压轴”,虽然并非却是整场演出中非常关键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能够掀起演出的。

在早年,戏曲演出多在庙会、集市等场合进行,观众流动性大。为了吸引观众、留住人气,剧团通常会将最吸引人的剧目安排在“压轴”的位置,这个位置一般在夜晚七八点钟,此时观众的看戏情绪达到最高点。“压轴戏”往往能够吸引观众最多的注意力,产生最热烈的反响。

而最后的“大轴子”,虽然作为收尾,但往往不再强调剧情的张力,更多的是一种谢幕的性质,或者演唱一些流行小戏、轻松曲目,让观众在热烈的氛围中逐渐放松。在传统观念中,“压轴”才是真正的重头戏,而“大轴”则是结尾戏。

随着现代演出形式的改变,尤其是进入电视时代后,晚会的形式变得越来越流行。制作方往往将明星嘉宾、热门节目放在以吸引观众,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了“压轴=最后”的误解。“轴”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古代书画装裱的结构,意为画卷的中心部分,是最为精彩、首先映入眼帘的画面。“压轴”作为戏剧中的关键段落,意为将重头戏置于中心位置。

如今,“压轴”不仅成为演出安排的术语,也逐渐演变成一种比喻。我们常说某个人在会议最后发言是压轴人物,或者某道菜是最受欢迎的压轴大菜。这些表达都强调了“最精华”“最吸睛”的含义。尽管现代演出时长大幅缩短,但在一些传统戏曲剧团、地方庙会中,仍保留着“大轴”的安排。

尤其是级戏曲院团的完整剧目演出中,“大轴子”依然存在。在大多数都市剧场、电视综艺乃至晚会演出中,“压轴”已经基本取代“大轴”成为最后一个节目。下次当您听到“压轴登场”的说法时,也许您会回想起它原本是指倒数第二个的表演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