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是二声还是四声
随着新闻的发布,纷纷涌现,人们不禁感叹自己曾经的所学有误。幸运的是,有专家及时澄清这是一则假新闻,文章中提到的异读音并未真正改变,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正式发布的《审音表》可能与征求意见稿有所不同,这让网友们的担忧得以缓解。
尽管有权威声音消除了人们的疑虑,但关于字音的讨论并未平息。人们对于字音变更的关注依旧持续,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字音改变是否应该将错就错”的热烈讨论。不得不承认,汉字在书写和读音上确实相当复杂。尤其在读音方面,一些汉字存在着“古音”和“今音”的差异。在诗词歌赋中,为了保持平仄和韵律的严格限制,许多汉字形成了独特的读音。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应该读xia(二声)而不是xie,以保证整首诗的押韵和韵律美。类似地,“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正确的读法是ji(四声),而不是qi(二声),这是量词与动词之间的区别,同时也兼顾了律诗的平仄规则。这些字音随着诗词歌赋的传唱,早已深入人心,并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含义。如果有人读错,那仅仅是因为他们学艺不精或者不求甚解。
文化具有自身的标准和不可轻易变更性,承载文化内涵的字词读音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因为多数人读错就改变字音去迎合,这种“将错就错”的做法无疑是一种文化下滑的表现。对汉字读音的规范工作并非没有必要,但对于已经达成共识的读音,我们不应该因为有人读错就予以变更。这样不仅会导致人们的认知混乱,还会涉及到教材和教育教学的大幅调整。
从人们平时读错音的情况看,主要是由于日常误读。误读可能出于两种原因:一是不经意读错,二是确实不知道正确读音。这两种情况都可以通过学习和纠错来改正,而不需要通过“就低”的方式来变更字音。
作为一名文化保守者,我个人不建议改变已经达成共识、具有特定语境和含义的字音。如今传统文化复兴的旗帜高扬,越来越多的人对古典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浩渺如烟的文化包括字音文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希望正在修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的专家们能够认识到“将错就错”并不是变更字音的理由,引导人们在传承中认识、巩固和发扬传统文化知识。多一些普及和教育,少一些折腾,这样才是最好的方式。
■本报评论员 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