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的拟声词侗族
在贵州的侗族村落,歌唱是一种普及的技能,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展现自己的歌声。无论是侗族的大小节日,还是日常的生活场景,唱歌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庆典上,歌队聚在一起表演多声部合唱的大歌,用餐时,他们用歌声表达情感,青年男女用歌声互诉爱意,长辈则用歌声向孩子们传授人生的智慧。
侗歌中,自然的声音如蝉鸣、流水、风吹树叶等被巧妙地模拟,仿佛让人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这些歌曲如《蝉歌》、《水歌》、《八月之歌》等,是侗家人的骄傲,其中的多声部的侗族大歌更是闻名世界。
位于贵州省的小黄村,被誉为侗族大歌的艺术之乡。在这个村子里,的大歌演唱庆祝申遗成功,展现出侗族大歌深厚的艺术魅力。小黄村不仅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其传承的重要场所。村里几乎每户人家都有歌队,大小歌队共有68个,其中不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传承人。
潘银花是村里最年长的歌师之一,她的歌声中蕴岁月的沧桑和智慧。她介绍到,小黄村的每个场合都有适合的歌曲,从吃饭到劳作,甚至绣花都有专门的歌曲相伴。不同年龄段的人也有适合自己的歌曲,小孩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年轻人抒感,老年人则通过歌曲回味过去的时光。
侗歌的传授全靠面对面的教授,没有乐谱记录。侗族的历史传说、祭祀礼仪、生产劳动、婚姻恋爱等内容都被融入唱词中。在小黄村,几乎每个人都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六、七岁的小孩在家里就能学会基本的歌唱技巧。长到十四、五岁时,他们开始参加村里的歌队,从前辈歌师那里学习系统的歌唱技巧。
除了日常的演唱活动,小黄村还策划了主题旅游专场演出,借助侗族大歌这块世界非物质文化品牌,展示侗族的文化魅力。侗歌也进入了小学的课堂,让年轻人更好地学习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传承侗族大歌,小黄村还了专门的志愿者团队进行收集、整理工作,并教授年轻人学习侗歌。
尽管年轻人外出打工的情况普遍,但小黄村依然有年轻人和儿童传承着侗族大歌。村里的歌队不仅在平时聚在一起唱,还参加一些艺术节和商演活动。商演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收入,也让他们将侗族大歌带出了乡村,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瑰宝。
小黄村的侗歌传承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是在庆祝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侗族人都会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这种传承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和文化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