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哪天出梅后是几伏
终于要出梅了,上海的梅雨季结束了!
上海市气象服务中心最新公告,宣布上海将于7月11日正式出梅。
自6月10日入梅以来,今年的梅雨季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梅雨期长达31天,比常年偏多8天;梅雨量偏少,截至7月10日8时,徐家汇站的梅雨量仅为158.7毫米,较常年梅雨量减少了大约四成;雨量分布不均,除崇明外,全市其他站点的梅雨期降水均少于常年同期,其中崇明站的雨量比降水最少的闵行站多了约八成。
许多市民觉得今年的梅雨季似乎并不那么显著。
随着出梅的到来,我们将迎来三伏天。明天便是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三伏天的开始。今年的三伏天将会持续40天,其中7月11日至20日为头伏。
出梅后,本市将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预计会出现持续4~5天的高温天气,气温可能达到35℃以上,极端最高气温预计为37~38℃。在天气网推出的“全国头伏热力地图”中,上海被明确地标注为高温中心区域。
据天气网介绍,今年头伏期间,南方地区都将持续闷热,最高气温基本在35℃以上,夜间最低气温也大多在26℃以上,真正进入了连续高温桑拿天模式。三伏天的具体时间安排为:头伏7月11日至20日,中伏7月21日至8月9日,末伏从8月10日开始,预计持续到8月19日。
那么,古代的三伏天也如此炎热吗?实际上,根据历史气候研究,我国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在乾隆八年。当时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都异常炎热。而古代人在没有空调的时代,是如何度过这炎热的夏季的呢?
为了健康度过三伏天,天气网给出了防暑降建议:空调温度设定在26℃左右,注意通风;锻炼时要选择轻缓的运动方式,并注意补水;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苦瓜等蔬菜,避免过多摄入寒凉食物。
本文素材综合自天气网、上海天气、微博等。本文作者为陈敏,已获本素材的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