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不知和无所不知的区别


学问的最高境界究竟是何为?是无所不知的广博,还是一无所知的谦卑?南怀瑾先生在诸多著作中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的阐述。

南先生引述《论语》中的话语,“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解释,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智慧在于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边界,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一个人越是站在高处,越应该保持这种平和与实在,这才是智慧的体现。相反,不懂却装懂,则是愚昧的行为。

在《庄子·齐物论》中,南先生进一步解读了“知止其所不知”的观念。这里的“知”,指的是日常的知识智慧,而“道”的最高标准在于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当一个人的知识达到一个极高的境界时,反而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南先生还提到了古代高僧僧肇的观点,他认为,智慧到了最高处,并没有具体的智慧可言,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人们常常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然而当这种专长达到极致时,可能会忽视其他领域的知识。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自己一无所知,正是因为他能够包容各种知识,无所不知即是无知。南先生以禅宗的滚珠为例,珠子在盘上滚动,没有固定的位置,也没有具体的形状,这就是知识的最高境界。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一位“无知”的智者。他将自己比作一个圆圈,圆的面积越大,与未知领域的接触也就越多。他反复强调自己的无知,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大师。这种对知识的谦逊态度,反映了他的智慧和对未知世界的敬畏。

蒲鹤年先生曾谈到“大实若虚”与“大伪似真”,他讲述了丁肇中的“无知”与一位自称万能的科学大师的“无所不知”。丁肇中先生是一位获得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他常常回答记者和提问者的提问是“不知道”,他强调不知道的事情不应该主观推断。

一则寓言故事中,一位自命不凡的人试图难倒一位智者,列举了各个领域的问题,但这位智者却以“我全都不知道”来回答所有问题。这位智者所讲的“无知”,其实是真正的智慧。他们知道知识的边界在哪里,知道哪些地方需要保持谦逊和敬畏。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学问之极致。真正的学问境界不仅仅是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更在于能否真诚地面对自己的不足与无知愿意持续探索和学习因此最高境界的学问不是无所不知而是一无所知又不断学习探索的旅程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之体现而这种智慧体现也正是苏格拉底所言的那句名言最真实的写照——“就如我而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愿我们在求知路上共勉共进在留言区分享您的看法和见解您的每一次转发都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