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故事后羿与嫦娥


《梨园春》全国戏迷擂台赛初赛第十场即将在本周日晚19:30于河南卫视播出。随着中秋节的临近,除了传统的馈赠月饼和团聚活动之外,背后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下中秋节的背后蕴哪些深意。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它最早可见于《周礼》一书。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唐书·太宗记》中便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中秋节作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习俗。在古代,人们就有秋暮夕月的习惯,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

赏月、玩月是唐朝中秋节盛行的活动。到了北宋,不论贫富老少,人们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祈求月亮神的保佑。而现代,虽然月下游玩的习俗已经不多见,但设宴赏月仍然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祝美好生活,或与远方的亲人共享欢乐,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那么,中秋节与月亮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其实,月亮崇拜、月亮神话与中秋祭祀的习俗在我国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经产生。古代人们认为月亮具有神秘的力量,因此中秋拜月的习俗应运而生。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因诚心拜月而得到天子的宠爱,中秋节拜月也因此流传下来。古代关于月亮的传说十分丰富,如玉兔捣、嫦娥奔月等,这些传说为月亮世界描绘了一幅幅神秘的画卷。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关于“月亮上真的有玉兔吗?”这一问题,其实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玉兔其实是嫦娥的化身。据考证,“玉兔”源于古代楚地称呼“虎”的土语。月亮被古人视为宇宙精灵,称为“金之神”。嫦娥奔月后成为月精,自然也成为“虎神”,于是有了玉兔的传说。

中秋节赏月的习俗由来已久,其原因有三:一是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人们在这个季节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二是从渊源上说,古代帝王在春秋二祭中有中秋祭月之制;三是从科学观察和天文现象来看,八月十五之夜的月亮最大最亮,因此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中秋节还与桂花、焚香、科举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赏月时常常伴随着桂花的气息,中秋节前后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焚香是鬼神崇拜中一种重要的手段,中秋焚香拜月具有精神食粮的作用,能够升华和净化灵魂。中秋节与科举考试也有着微妙的关系,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

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则源于唐代。据说,唐代的高祖李渊在中秋之夕与群臣分食“圆饼”,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开来。“月饼”一词据说出自杨贵妃之口。吃月饼寓意着家人团圆、朋友相聚,是中秋节最无可替代的存在。

《梨园春》作为河南卫视的招牌节目,每周日晚7:30与您准时相约,带您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我们共同期待本周日晚的《梨园春》全国戏迷擂台赛初赛第十场,感受中秋节的传统氛围和无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