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以德报怨原文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是老子对于如何对待怨恨提出的智慧。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老子提出的“以德报怨”,是一种极具智慧与境界的处世哲学。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原文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虽然这段话中没有直接出现“以德报怨”四个字,但其中蕴含的思想与“以德报怨”的精神是一致的。

老子认为,真正的圣人不会刻意追求伟大,反而能在细微之处见真章,因此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在人际交往中,轻易许诺会导致信誉减少,而低估困难必然会导致更多的挑战。因此,圣人对待任何事情都会持谨慎态度,所以最终能够避免困难。圣人施行无为而治,传播不言之教,顺应万物的自然生长而不强加干预,创造而不自恃其功,功成后不居功。正因如此,他们的功绩才能永存。

“以德报怨”体现了老子对于人性与社会的深刻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受到情绪的困扰,尤其是怨恨。然而,老子认为,以德报怨不是简单地压抑情绪,而是通过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宽容和善意来回应怨恨。这样做不仅能够化解矛盾,还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达到一种更高的精神层次。通过以德报怨,我们不仅能够改变他人的行为,还能够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静。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宽容和慈悲,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因此,老子提出的“以德报怨”是一种充满智慧和境界的处世哲学,值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实践。